目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外新聞

國內外新聞

四中全會「雙十三」 擘劃中國30年執政路

來源: 多元 2019年11月01日

編按: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會議公報的內容,濃縮起來就是「雙十三」與「一條路」。「雙十三」,就是今次中共中央「決定」中,以十三個「堅持」與十三個「堅持和完善」,來仔細羅列中國大陸現在和未來的國家制度及國家治理體系。「一條路」,即中共的執政之路,習近平要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並提高國家治理水平。 閱讀全文

《經濟學人》檢視Elizabeth warren重塑美國資本主義的計畫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31日

編按:美國資本主義的運作現許多問題。108年10月26出刊的《經濟學人》檢視Elizabeth Warren想要重塑美國資本主義的計畫。Warren的很多想法是好的,她想限制大企業過往那種買通政客然後吞食對手的陋習也是對的。但《經濟學人》認為她的計畫仍需依靠監管力度和保護主義,而她似乎低估了市場機制中也有著幫助中產階級發展的動態力量。 閱讀全文

施振榮:實踐王道社會主義的理想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31日

編按: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運作各有其盲點,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特別提出「王道社會主義」,希望更能實踐社會主義的理想目標。施振榮指出,「王道」是指大大小小組織的領導人之道,領導人要有三大基本信念: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他並鼓吹要以「六面向價值總帳論」來評估事物的總價值,在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外,更要重視無形、間接、未來的隱性價值。最後,王道社會主義,其精神在共創價值,但為讓所有利害相關者感受到利益平衡,決策時就不是以一人一票的思維,而是要考慮有不同「權重」的思維。 閱讀全文

明年ECFA是否終止?中國未正面回應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31日

編按: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是否面臨十年後終止問題,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並未明確回覆。因此,後續發展仍有待觀察。此外,馬曉光表示,大陸日前修改「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和「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同樣也適用台灣。 閱讀全文

前瞻建設 加速再生水工程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30日

為因應近年極端氣候導致異常降雨和乾旱,傳統水源供給穩定度正備受挑戰,因此為擴大再生水使用及推動範疇,「前瞻基礎建設設計劃中的-水環境計畫(水與發展)」其子計畫「再生水工程」內容包含臺中市水湳水資源回收中心再生工程及仁德水資源回收中心再生水工程等3案,列入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加速推動中。 閱讀全文

財政部長:暫不推動囤房稅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29日

編按:囤房稅早於二○一四年納入房屋稅條例並全國一體適用,但實際上課稅效果有限。有立委針對高房價問題提出改革囤房稅,卻遭到財政部長否決。我們衷心期盼政府正視囤房稅的改革,並主動協助地方政府落實,以促進居住正義。 閱讀全文

台灣景氣仍疲弱 連九月亮黃藍燈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29日

編按:台商回流投資逾6000億元,國內景氣燈號似乎未反映成效。據國發會昨天公布的9月份景氣概況,燈號續呈代表「趨弱」的黃藍燈,顯示當前經濟狀況仍疲弱。同時,景氣走緩已對勞動市場產生負面影響。展望未來,國際貿易紛爭未解、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居高不下,對我國未來景氣之影響均須密切關注。 閱讀全文

中國四中全會 定調中共治理藍圖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29日

編按: 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四中全會)於108年10月28日在北京召開,近來的大陸內外焦點,包括香港局勢變化、大陸經濟下行的挑戰以及中美貿易戰談談打打等,四中全會此時召開,說明習近平為因應變局已在中共黨內完成全體共識,主旨一要全黨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其他制度;二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要求領導幹部要有現代化的治理能力,提升行政效率面對各種矛盾與困境。 閱讀全文

台商第四波南進大遷徙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29日

編按:國際政經局勢變動快速,美中貿易戰升溫,日韓貿易戰持續不休,全球生產供應鏈打亂並重新布局。為了規避關稅或分散風險,日、韓、陸資都積極卡位東協。許多台商看好東協的人口紅利,爭取內需市場機會,啟動第四波南進大遷移。至於投資東協可能遇到的問題,分別是文化融合(語言差異、工作習性等)、政治不確定性、營運成本,以及(含人事成本)逐漸高漲。學者提出對政府的建議,新南向政策的關鍵在於人才與執行力,別把意識型態置於經濟貿易之上,那樣只會讓台灣越來越走不出去。 閱讀全文

光害太嚴重 環署將引國外標準提「建議值」供部會參考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9年10月29日

都市光害太嚴重,環保署預計在年底前擬定「光污染管理指引」,提供住宅區、住商混合區中,比較亮的廣告物、閃爍的霓虹燈等的亮度「建議值」。不過,這項規定並無強制力,環保署說明,實質上的管制做法仍要看各縣市政府或中央部會是否提出相關措施而定。 閱讀全文

檢視新南向政策的成效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28日

編按:專家指出,新南向政策執行至今,並未達到分散大陸市場的原始政策目標。數據顯示,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不降反增。對台灣出口而言,東南亞與南亞市場還不夠大,並不足以替代大陸市場。建議政府的責任應是完善對外投資環境,保障台商海外的權益,提供充分的海外資訊,如此即可。 閱讀全文

ECFA十年大限將至 恐影響台灣220億元外貿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28日

編按:《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的《架構協議》,到2020年9月屆滿10年,若海峽兩岸不提出需要超過10年的過渡期來協商「貨貿」和「服貿」等主協定,明年9月《架構協議》將自然失效。雖然沈部長說ECFA若終止,最多影響外貿五%,但實際上ECFA對台灣具有相當影響。據統計,ECFA若取消,會影響台灣220億元出口到中國的減讓金額,立委曾銘宗則認為首當其衝的是台灣的傳統產業。因此,ECFA是否存續,政府應審慎應對。 閱讀全文

基隆》土地將全面國土化?市府揭開國土計畫的秘密

來源: 中時 2019年10月28日

已逝導演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促使政府及民眾,都越加重視「環境保護」及「國土保安」的問題,因此國土計畫法更從105年立法施行,而基隆的「國土計畫」,將被強制在明年4月30日前公告實施,並在111年4月前要將「國土功能分區圖」全數完成並實施,以後全基隆的非都市土地就全面改以國土計畫制度管制。 閱讀全文

高齡機車騎士占比近2成創新高 道安及老人移動權怎兼顧?

來源: 風傳媒 2019年10月25日

機車是國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惟隨著國內人口快速老化,高齡機車騎士占比迭創新高,不但老騎士自身駕駛安全堪虞,也對道路安全造成衝擊。根據最新統計,國內機車駕照持照人數近1500萬,其中年逾60歲的準老人及老人有289萬6620人,占比19.5%,創歷年新高紀錄;其中普通輕型機車持照人年逾60歲的比例更達26.7%,即平均每4台輕機座上就有1人是老騎士。 閱讀全文

台灣的科技與文化共融仍有待加強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24日

編按:文化是創新經濟的重要底蘊,透過科技的力量可以推動國民創造力發展、藝文創作與公眾藝文近用,成為繁榮經濟的新動能。但是,台灣的科技與文化跨域共融仍有待加強。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撰文指出,有三大誤區阻礙了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分別是藝術與文化的門戶之見、欠缺藝術驅動力、缺乏從藝術帶動文化市場化。 閱讀全文

陳昇瑋談培養人才競爭力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23日

編按:台灣的人才競爭力大幅下滑,恐削弱我國經濟。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指出,台灣人才競爭力的問題,總歸一句就是人才出超、技術入超。陳昇瑋建議,以租稅優惠鼓勵外商來台設立研發單位,且應要求從海外大量招募外國籍高階人才來加入這些研發單位。至於AI時代如何增加人才競爭力?陳昇瑋提出,要培養π型人,至少有兩個專長,可以連結不同專業。愈是背誦、愈是反覆練習的技能都會被機器取代。 閱讀全文

大數據:全球1/3碳排放 來自這20間公司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9年10月23日

《衛報》9日揭露,現今全世界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與20家開發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化石燃料公司直接相關。 閱讀全文

諾貝爾經濟學獎帶給台灣的反思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22日

編按: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致力消除貧窮的發展經濟學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它在告訴各國政府,現階段要更重視消除貧窮,而且要用對的方法,不是撒錢就可以獲得成效,必須對症下藥。反觀台灣,低收入戶和人數近年都未能顯著下降,我們該深入反省與探討,讓台灣的消滅貧窮,不是停留在社會福利的提供補助而已。 閱讀全文

黃昆輝教授談台灣教育問題與因應對策

來源: 多元 2019年10月21日

編按:台灣教改爭議不斷,教育問題也層出不窮。教育問題極其重要,影響著國家人才培育與國家未來發展。對此,黃昆輝教授撰文提出,台灣的教育問題主要有三項:「社會階層再製」、「教育品質平庸」及「人才培育失衡」。他進一步提出因應策略,包括國教向下延伸、研議大學校院退場機制、師資培育採開放方式、採「人力規劃」與「產學合作」策略。 閱讀全文

李鴻源:唯有上位計畫 台灣才有未來

來源: 中時 2019年10月21日

公共建設不能任由企業把持發展,國家需要國土上位計畫。以台灣這個不大的島嶼,只要把土地容受力算出來,不論是經建計畫、都市計畫、交通建設的規劃都有堅實的依據,而不是任由官員或政客隨便喊價、隔空抓藥,就像前瞻計畫被質疑為綁樁或是消化預算,卻看不到前瞻的基本精神。 閱讀全文

國內新聞直播-TVBS

NHK NEWS LIVE

ABC NEWS LIVE

Bloomberg Global Finan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