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1054 項資料符合搜尋條件。
過濾搜尋結果
項目類型






新的項目,自從…



排序條件 相關程度 · 日期 (新的優先) · 依字母順序
美日歐QE 有利擴大財政支出
美、日、歐三大央行從實施量化寬鬆(QE)政策迄今,總共已累積12.7兆美元的公債、貸款與其他新增資產。不僅壓低市場利率,且資產的孳息也用於支援財政支出,等於是「行庫通國庫」。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美國主辦峰會,拉攏東盟與中國抗衡
「中國在南海的行動已經損害了其和平崛起的自我描述,增長了人們對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意圖的新懷疑,」總部設在華盛頓的斯考克羅夫特集團(Scowcroft Group)合伙人兼中國問題專家凱文·G·尼勒爾(Kevin G. Nealer)說。「美國在該地區與其關係最糟國家的關係,也要比中國在該地區的最好關係更健康、更有效,美國對該地區的深層和穩定投資,已經在東盟創造了合作的習慣和共同的目標,而這單靠貿易是做不到的。」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美國學者看馬習會─另一種觀點
On Nov. 7,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49, the leaders of China and Taiwan met face to face. Xi Jinping and Ma Ying-jeou shook hands and waved to assembled press not as presidents, but — to sidestep one of many lingering areas of conflict since the Chinese Civil War which drove the defeated Nationalist Party (KMT) into exile on the now self-governing island — as representatives of their respective political parties.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美國宣佈停止杯葛亞投行
美國官員們宣告停止杯葛中國主導創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他們稱,已得到北京方面解決美方關切的承諾,同時中國還將“有意義地增加”其對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可能與亞投行構成競爭關系的區域性機構的出資。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美國經濟復蘇的後勁
許多主要經濟學家不會認同美國經濟增長將大幅提速的觀點,他們預計未來十年美國經濟將繼續迎著逆風小幅增長。這可能是主流預測,但另外一種更美好的設想正呈現在人們眼前。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美國加息將加劇全球經濟動盪
對於新興市場的政策制定者而言,在過去兩年中的很多時間里,美聯儲(Fed)自2006年以來首次加息的前景就好像天邊一片不斷擴大的烏雲。然而,美聯儲官員似乎決心淡化這種說法:美聯儲加息可能造成新興市場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減速。其實,美國加息——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表示年底前加息將是“恰當”的——將影響整個世界,從中國到巴西和土耳其等國,這些國家已習慣美國的超寬松貨幣政策及其催生的廉價資金。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美國應換個角度審視TPP談判
美國參議院拒絕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關於美國加入國聯(League Of Nations)的承諾,是上世紀美國全球領導地位遭遇的最大挫折。雖然重要性不可相提並論,但美國眾議院上周的投票將使《跨太平洋夥伴關系》(TPP)的失敗成為必然(除非再次投票),這對美國在建立該全球體系的關鍵時刻承擔責任的意願,發出了相似的負面信號。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美國應充分理解中國崛起的現實
眼下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猶如全球經濟對它的影響一樣大,這是數世紀以來的頭一次。未來數年,中國占全球收入、貿易和大宗商品需求的比例很可能達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間,同時,隨著其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增加,中國的重要性只會不斷攀升。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美國金融機構不是太大而不能倒,是成本太高而難以為繼
美國的大銀行也在面臨越來越強烈的質疑:以他們目前的規模能否維持盈利?美國一些大銀行本週將公佈業績。最近幾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及其他海外監管機構明確表示,作為大型金融機構需要付出相應代價。據美聯儲的數據,自2009年以來,為了滿足更嚴格的監管規定,美國大行銀行已經增加了6,410億美元資本金。 這些監管要求加大了金融機構帶來高回報的難度。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美國政策思維中的台灣
獨霸地位被打破的美國被迫重新思考新的對中政策。連帶的,美中之間最敏感、也最困難的所謂「台灣問題」自然就再成焦點。由於這次是結構性的、而不是應變性的思考,而台灣過去多次觸發兩強對抗的經驗仍歷歷在目,所以當前思考台灣的角度就不只是一時一事的「管理」,而是更大範圍的「處理」。其中又分為政略與戰略兩種。基於對中軟硬主張的不同,論者就台灣的建議也會不同。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