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1054 項資料符合搜尋條件。
過濾搜尋結果
項目類型






新的項目,自從…



排序條件 相關程度 · 日期 (新的優先) · 依字母順序
內閣四大部門換組相關新聞
編按:內閣部分成員換組並於今日上任,其中科技部與衛福部的新部長上任紛紛發表未來任內要推動的方向與任務,以下收錄相關報導以進行持續追蹤。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全球「金融壓抑」 美元缺很大
華爾街日報報導,由於美國政府及央行大搞「金融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將儲蓄從民間引向政府,使全球主要貨幣市場正大喊美元短缺,金融壓力指標亮起「黃燈」,銀行間美元拆款利率上升到2009年來最高水準。不僅使企業的融資成本升高,也間接對儲蓄者加稅。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全球五大央行 明年貨幣政策大預測
全球五大央行2017年貨幣政策將何去何從?金融機構專家預估美國至少升息2碼,歐、英、日將維持寬鬆,中國將鬆中帶緊。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全球企業面臨中國轉型痛苦
中國經濟減速給全球企業的業績投下陰影。美國通用電氣(GE)在中國的基礎設施訂單減少,韓國現代重工業集團的建設機械和成套設備的銷售情況也萎靡不振。歐洲和日本的企業被迫加緊調整企業戰略。另一方面,也有像美國耐吉等保持良好業績的消費品相關企業。在中國為實現穩增長而大力發展第三産業、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背景下,全球企業的業績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跡象。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全球化下發展與分配的省思與挑戰
去年來台颳起旋風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書中揭露當今貧富不均持續擴大現象,主張透過徵收全球性財產稅,進行財富再分配,落實世代公平,分配正義無疑是時下青年最關注焦點。 然世界經濟持續整合與變動下,從貨幣、跨國企業到區域整合等面向,國際政治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甚鉅;而各國政府與跨國企業在資本追逐利潤的過程中,包括人才、勞務與商品的快速流動,台灣又該如何面對全球化洪流的挑戰?產業轉型必須與國際接軌,財政規劃也須在地轉化。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特邀請前香港中大校長劉遵義、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前財政部長何志欽、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及佛光大學講座教授華而誠等,針對發展與分配如何兼顧議題舉辦講座,就實務層面,聽產官學各領域專家如何解讀。
目錄位置 活動訊息 / 本會近期動態(old)
全球化下發展與分配的省思與挑戰
去年來台颳起旋風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書中揭露當今貧富不均持續擴大現象,主張透過徵收全球性財產稅,進行財富再分配,落實世代公平,分配正義無疑是時下青年最關注焦點。 然世界經濟持續整合與變動下,從貨幣、跨國企業到區域整合等面向,國際政治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甚鉅;而各國政府與跨國企業在資本追逐利潤的過程中,包括人才、勞務與商品的快速流動,台灣又該如何面對全球化洪流的挑戰?產業轉型必須與國際接軌,財政規劃也須在地轉化。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特邀請前香港中大校長劉遵義、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前財政部長何志欽、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及佛光大學講座教授華而誠等,針對發展與分配如何兼顧議題舉辦講座,就實務層面,聽產官學各領域專家如何解讀。
目錄位置 活動訊息 / 本會近期動態
Article 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定位
我之所以要在兩岸關係與台灣產業戰略上強調創造性積極,是基於兩個原因:第一,我們面對的大潮流是難以抵擋的;台灣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只是吃止痛藥,更不可能「根治」掉對岸的恩怨情仇。我們有必須要順應潮流的極大壓力,不順就有邊緣化的大危機,擔待不起。第二,在「順」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要看清楚週遭的情勢與變化,化危機為轉機,尋得關鍵卡位優勢,這就是「轉」。換言之,創造性積極,就是兩岸關係與全球化下「隨順而轉」的戰略。
目錄位置 公 與 義 / / 全球經濟金融環境與政策 / 專家觀點
全球化是否減少了不平等?
編按: 現職於紐約城市大學和盧森堡收入研究中心的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長期研究不平等問題。甫出版的著作《全球不平等:全球化時代的一種新方法》(Global Inequality: A New Approach for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對於不平等提出了新的解釋。他的理論與先前流行的兩大理論—“庫茲涅茨週期”(KutZnetSWaveS)及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有所不同。以下文章為FT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對本書的評論。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Article 全球合作提振景氣
近幾年全球景氣始終陷於低迷不振狀態。少數地區與國家(如美國、歐盟、日本與中國),曾嘗試採取寬鬆貨幣或財政政策,希冀提振自身經濟景氣,但是除了美國之外,成效都相當有限,而且還衍生出了不少國際經濟金融的亂象。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全球掀「為新聞付費」浪潮,為何兩大巨頭反應不同調?
要求網路平台向新聞媒體付費的趨勢日漸強烈,澳洲也擬修法保障媒體權益,為何Facebook、Google兩位巨頭的反應大相逕庭?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