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建議:讓加薪拉動GDP成長率
-
總統馬英九昨宣示,要「讓今年成為台灣的經濟突破年」。學者呼籲,台灣的外銷已遇瓶頸,應設法鼓勵企業幫員工加薪,讓民眾有能力與意願消費,讓消費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動力。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學者看教改 形式主義掛帥 12年國教最嚴重
-
在昨天一場座談會中,學者表示,12年國教主張以常態編班方式學習,只為追求假象形式的「公平」與「去標籤化」,反而造成前段、後段學生都學不好,「適性發展」成為一個空話。此一政策是目前台灣最大的「形式主義」。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學者籲別輕看疫後經濟挑戰
-
編按:蔡英文總統第二個任期開始,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經濟,消費市場急速萎縮,蘇內閣迎接新挑戰。國發會前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表示,工商團體提出一份報告給政府,對後新冠時代經濟十分悲觀。不過,政府似乎因為疫情控制得宜,看輕未來經濟的難題。疫情後的經濟挑戰成為新內閣的重大挑戰。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學者談中國對台廿六條措施的可能影響
-
編按:中國大陸推出對台廿六條措施,多位台灣學者分別從經濟面、政治面、教育面提出可能影響,包括避免核心產業生產鏈被帶走、「一國一制」的國民待遇,中國學校學歷問題等。此外,「對台26條措施」第14條的領事權爭議,政府應積極提出具體做法。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學者:減稅對刺激經濟 長期效果趨緩
-
政大財政系名譽教授陳聽安表示,很多人都以為可以用租稅優惠吸引投資,但根據中研院研究指出,租稅對增加投資的影響性確實有,但相當有限,僅對投資機構幫助較大。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學者:離量能課稅理想 仍有距離
-
前財政部長、成大副校長何志欽則質疑,年售出股票金額可達十億元的「究竟有多少人呢」?如果大戶虧錢可以選核實課稅盈虧互抵,賺錢可以只就超出十億元的部分課千分之一,那稅還收得到嗎?他認為,取消八千五百點門檻值得肯定,但是對大戶證所稅的修改,則「離量能課稅的理想有段距離」。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學術匯整台灣經濟政策走向
-
美國經濟學家沙金特教授(Thomas Sargent)與席姆斯(Christopher A. Sims)教授以他們在「總體經濟因果關係的實證研究」方面的貢獻,在二○一一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繼日前沙金特應聯合報系經濟日報之請到訪之後,席姆斯也在今日會見各界,對於正在積極尋找因應經濟困局對策的台灣,大師的來訪正當其時,預料將再度引起相關理論的探索與討論。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學術與司法-關於教授「假發票」事件
-
清華大學教授李家同表示,教授研究經費問題,無論如何老師都有錯,教育部長應出來向國人道歉;此時對檢方施壓,無異干涉司法,既無效且會影響國人對教授的觀感。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宣布蘇貞昌續任閣揆 蔡總統:未來四年再攜手衝
-
編按:距520總統蔡英文連任就職日不到兩週,各方關注新內閣之布局,總統今日(5/8)宣布蘇貞昌續任閣揆。黨政人士表示,時間點上的考量是疫情相對趨緩,也讓蘇貞昌有充分時間可以部署內閣團隊,這也是憲政史上首次內閣尚未總辭,總統率先宣布閣揆續任的紀錄。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富民經濟的稅改主軸
-
針對國內稅制改革,應以社會各界關注的資本利得課稅為優先,進而推動稅制結構調整與重建,維持稅收穩定、增進公平正義。就實際執行規畫,應藉由能源稅的建置、所得稅的改革,及遺贈稅的整合,追求社會公平、經濟效率與財政永續的動態均衡。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