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57 項資料符合搜尋條件。
過濾搜尋結果
項目類型






新的項目,自從…



排序條件 相關程度 · 日期 (新的優先) · 依字母順序
農委會允修法釋地 老農把持田地 青農無地可種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昨日舉辦座談會探討高齡化農村,如何吸引年輕人接手農務。與會專家認為,老農民把持農地,寧休耕卻不願意釋出,導致年輕人不易取得土地耕作,形成農村高齡化現象。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表示,老農民不願釋出土地是怕失去農保資格,農委會將修法解決,幫助青農取得土地耕作,賺到第一桶金。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因為食物太重要了!「綠農的家」吃出好環境
再多財富都無法取代食物!不論科技多發達,人就是得吃才能活,而且食物無法合成、無法提煉,雖有變異加工,各類食材仍是赤裸裸長於大地、生於大地的動植物,或許現代都市人對自然轉變缺少關心,但沒有人會毫不在意吃下肚的食物怎麼產出,從產地到餐桌,可能是我們僅剩與自然環境最緊密的一條線。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缺水城市灑水治霾:鄭州
中部城市河南省鄭州市自4月起,在市區灑水降塵治霧霾,平均每兩小時灑一次水,日耗灑水量3.5萬餘噸,而鄭州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中國均值的1 /10。 這些水幾乎都是自來水管網中的「南水北調水」。 此舉引發外界質疑。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Article 你說,艋舺到底有什麼?那些掉在歷史夾縫的都市變遷
艋舺在過去50年來,歷經清代、日治的繁華,已漸漸趨向沒落、邊陲化。社經結構變遷後,高齡化、廟宇集結等現狀又使周遭成為一種不安全、紊亂與錯綜複雜的舊城象徵。即使與西門町鬧區相隔不遠,這一帶除了龍山寺有較多觀光客以外,的確不像是其他年輕族群會出沒的光鮮亮麗區域。即使是研究者也多朝向華西街、煙花巷、龍山寺廣場遊民等議題探討,而較少讓現今這塊地區與300多年來的歷史風華連結。
目錄位置 公 與 義 / 地方社會脈動 / 相關文章導覽
聚焦綠色產業鏈,2020 台灣將打造循環科技島
地球資源越來越有限的現在,世界各國對於推動綠色相關產業政策的決心更勝以往,包括歐盟執委會於今年 3 月提出的新循環經濟行動方案,英、日、中等國將繪製「海洋汙染地圖」來因應「海洋塑膠危機」等,皆顯示出綠色產業發展已經成為延續人類生命與減緩地球資源消耗的重要顯學。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2020年用電創歷史新高 水情不佳影響再生能源成績
去(2020)年台灣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用電量卻創下歷史新高。能源局公布2020年能源統計資料,全國總用電量達2710億度,較前(2019)年成長55億度,漲幅約2.4%。其中,住宅、工業部門各增加約30億度用電,服務業部門則減少約5億度用電。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經濟與廢核的雙贏 丹麥的綠色奇蹟
福島核災發生後,台灣核四弊端、反核聲浪四起,但政府卻不斷以「經濟成長必然導致電力需求成長」的迷思,宣稱再生能源成本太高,不能放棄核能的既定政策。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讓灌溉水不再「黑」 導演柯金源談農地污染的三大希望
肥沃土地本應長出豐美糧食,但曾幾何時,滋養萬物的土壤成為封存污泥、收割後的稻米不是拿來餵養生靈而是銷毀?環境影像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於2013年底發表紀錄片《黑》,真實呈現20幾年來,因土地規劃不良,導致工業廢水流入農田、污染農地的亂象。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全球土壤沃度達頂峰 未來只怕更缺糧
隨城市擴張和人口爆炸,土壤劣化是人類21世紀最迫切的危機之一。權威科學家在《科學》期刊上指出,目前全球土壤肥沃度即將抵達高峰,並開始走下坡,威脅本世紀的全球糧食供給。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救球任務】從鹽水空調到碳捕捉塑膠 看拯救地球的10項發明
根據科學家預測,2050年因氣候變遷問題,可能造成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2度,且地球上有1/4物種將遭滅絕。為了健康且可持續的環境,我們必須努力尋找與地球和平相處的方式。今年是地球日45週年,接下來的3篇系列外電,將帶您一起從教育、時尚、能源等各方面,認識友善地球的行動計畫。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