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水? 聽虎尾溪的悲歌
-
康芮颱風在雲林釀災,我家也未能倖免。其中虎尾溪由南至北橫越斗六市,在我的家鄉虎溪里形成曲流,蜿蜒而過,虎溪里亦是如此得名。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李鴻源︰再超抽地下水 6千億也沒用
-
地方首長向中央要治水經費,內政部長李鴻源昨天指出,「不能只談要錢」,應先完成總合治水計畫,再來談需要多少經費,否則做好抽水站等設施,當地又繼續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再度下陷,「再編600億或6000億元也沒用。」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治水有方 打造海綿城市
-
最近幾天中南部及基隆水災嚴重,各縣市首長都在爭取治水經費。其實水患可肇因於內水和外水,外水是指河流泛濫,破堤或越堤而登堂入室;而內水則與堤防之強弱無關,純屬集水區內部的水無法容納而上漲,造成淹水。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國土法》給問嗎? 21子法爭點與門道大解密
-
《國土計畫法》5月1日正式施行,法案重要內涵「全國國土計畫」、各縣市國土計畫與「國土功能分區圖」將在六年間陸續完成。但「魔鬼藏在細節」中,法案無詳載細部規劃、法規命令,則在內政部所訂的21部子法中,這正是左右《國土法》能否發揮管制功能的關鍵。
自今年5月1日起至2019年底,21部子法將陸續公告施行,部分子法會事前召開公聽會,聽取民眾意見。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繼續「看見台灣」:等待農業下山
-
半世紀過了,高山農業成了一筆牽扯不清的爛帳,其中更涉及數十萬人的生計。如何找到折衷方法,兼顧國土復育以及農民生計,各方都在努力。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看見台灣的「高度」該多高?
-
耗資9千萬、費時3年的紀錄片《看見台灣》,上映之初便破千萬票房,既是國片之光,同時也被許多推薦者賦予意義,期以藉由不同的視界,讓更多人觀看台灣的美麗及哀愁。然而,「觀看」,不一定等於看見,「看見」能否改變?如果人們藉由空間上的「高度」、俯視地理上的全景獲得感動,是否願意以結構上的「高度」,探索社會經濟面的全貌,做出更多的改變、更立即性的改變?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聯合國:各國減碳進度落後 GDP導向的經濟將釀危機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氣候變遷協調人Merlyn van Voore說,儘管經過多年的談判,各國對減少碳排放的承諾仍然遠低於實際需求。如果全球碳排放持續以目前的速度增加,人類社會將不得不面對昂貴且有如世界大戰般的巨大變動。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防災型都更是對症下藥?還是望梅止渴?
-
在台南地震尚在救災之際,台北市柯文哲市長就對媒體宣布,將在一個月內公布「台北市都更戰略方案」。根據媒體報導,柯文哲市長指出有很多人看過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提倡防震型都更的演講,如果六級地震發生在台北市,那的確是大問題,所以北市府的都更,必須用更大決心來執行。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能源論壇/曾文生:能源自主 經濟添動能
-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昨日表示,過去台灣能源進口總值占GDP比重約十分之一到七分之一,如果把這些能源花費變成台灣國內生產,是非常值得發展的領域,除了透過科學潔淨方式滿足能源需求,也將成為經濟成長的動能。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國土計畫 公民參與形塑
-
早在1987年世界環境暨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宣言,以及1992年地球高峰會議所提出的「21世紀議程」,都強調國家永續發展策略,應植基在廣泛的公眾諮詢與草根性參與的基礎之上。內政部長李鴻源屢屢提到荷蘭如何與民眾溝通討論,歷兩年長達4千小時,最後發展出一套永續發展國土計畫與治水策略。時至21世紀,公民參與幾乎已是民主國家落實民主政治的共識,然而台灣卻仍停留在專家治理的精英政治,政府只會說上對下政策宣導的不足,從未真正落實公民參與。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