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乾旱衝擊最大作物出爐 農委會明年推水稻種植「四選三」
-
農委會今天(2日)公布台灣農作物受乾旱影響分析,其中,以面積來看,茶為受衝擊最大的高度敏感作物。農委會還提到,明年起將針對每2年共4期的水稻種植,首度實施自願性「四選三」政策,政府僅提供3期稻米保價收購等優惠,鼓勵農民只種3期水稻,另1期則改種旱作,既能紓緩區域供水壓力,又可增加農民收入,且若成效良好,最快後年將以區域為單位,形成大區輪作,預估可節省2成農業用水。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受污土壤何處去? 環署鼓勵再利用 處理標準上路
-
從鎘米、RCA工業污染,到廢爐渣回填農地事件,全台因污染而遭列管的土地,高達6,258筆,面積3,524公頃,相當於136座大安森林公園。污染土壤該何去何從?7月,環保署新制上路,為污染土壤的後續處理設定統一標準。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受傷的大地 311核災後的日本農業與飲食安全
-
為了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日本政府可說是費盡心思宣導,更於2005年推行《食育基本法》,將每年6月訂為「食育月」,除了希望國民具備正確的飲食知識、選 擇食物的能力,實踐健全的飲食生活,也將食育精神納入教育之中,希望能讓學童從小就透過到農村生活,認識農業與正確飲食觀念...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口水不能治水 國土規劃在哪裡?
-
為了水患責任誰屬,中央與地方連日大噴口水,國民黨昨天火力全開,以雨水下水道建設經費不足,痛批地方政府不重視治水,該負最大責任。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另一種樹屋-綠設計返璞歸真 都市也有「自然家」
-
在都市,要蓋出真正的樹屋不太容易;或許換個方式,用「綠設計」將陽光、流動的空氣帶進室內,同樣可達到「和大自然共處一室」的效果。台北市的設計師柯竹書、楊愛蓮就專門做這樣的事。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另一種風機距離規範的思考
-
近期因苑裡反風機抗爭事件,到底陸域風車應該離民宅多遠,引起大家關注與討論,並開始有了世界各國minimum setback distances(姑且稱之為「最小允許距離」)的數據散布。有謂應制定「固定距離」,也有謂應制定「比例距離」;可惜的是,至今台灣學界少有對這些國外所謂「最小允許距離」內涵為何、此距離的判斷依何而來、是否完全屬於實證的科學範疇,以及風機對人體身心影響之因果關係等可能已涉及感知層面的問題,有相關的討論。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只能「望梅止渴」?30年來梅雨變少未來將更常缺水 科學家籲重視氣候變遷
-
石門水庫的蓄水量僅剩2成,新北市和桃園部分地區,下週即將進入第三階段限水,全台巴望梅雨解渴,不過師大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黃婉如團隊,比對台灣近30年降雨資料,發現梅雨季從5月中旬延到5月下旬,且下雨時間減少四分之一,強度增加,頻率卻減少,對水庫蓄水相當不利,還可能累積淤泥。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只見垃圾不見沙 竹彰海灘最髒
-
環保人士實地走訪全台調查後,昨天發表台灣海岸踏查報告,為台灣各縣市海岸劣化程度打分數,海岸劣化最嚴重的前五名,分別是新竹、彰化、桃園、高雄與台中,其中桃園和彰化九月初才因海岸特殊景觀,被同單位選為台灣最美九大海景之二,成為集美麗與醜陋於一身的兩個海岸。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只有關冷氣 才救得了北極熊?
-
過去幾天內,有幾則新聞相信讀者一定有印象:首先是夏季高溫迭創紀錄,在熱浪席捲歐美之時,台灣也正經歷一個酷熱的夏日。父親節當天,台北市中午時的氣溫來到39.3度,創下百年新高。另一則新聞則是在挪威發現餓死的北極熊,由於北極海冰快速融化,導致北極熊必須踏上數百公里的旅程覓食,而這隻北極熊被發現時全身已無脂肪,僅剩皮包骨。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召開氣候變遷國是會議
-
在全台傾盆大雨,到處積水成災中,我想起了前年地球日環保團體會見馬英九總統,提出「氣候變遷國是會議」訴求。我主張由總統府以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來主導國是會議,期待各主要政黨領袖齊心面對文明存續課題,邀集環保界與企業界攜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呼籲全民因應極端氣候已無可回頭之下的調適策略。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