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訪鰲鼓
-
一系列的台灣西南部濕地的訪視行程,首站來到嘉義鰲鼓,距離上次造訪已有九年多了。鰲鼓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最早開發的海埔新生地,它的形狀是根據海埔新生地屯墾的黃金比例設計的,曾是台灣人定勝天的典範。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李鴻源觀點:海濶台灣─看見福爾摩沙
-
台灣這個同時擁有百座接近四千米高山的獨特島嶼,住了二千三百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除了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不說,我們這些所謂的漢人,移民到這片土地上多則三百年,少則數十年。但非常諷刺的是,我們的DNA還留在遙遠的黃土高原上而不自覺。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
暖化超過4℃ 全球1/6物種走向滅絕
-
《科學》期刊30日發表的一份研究指出,各國領袖如果再不採取行動遏止氣候變遷,全球1/6的物種將會走向滅絕。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李鴻源觀點:海濶台灣─看見福爾摩沙
-
台灣這個同時擁有百座接近四千米高山的獨特島嶼,住了二千三百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除了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不說,我們這些所謂的漢人,移民到這片土地上多則三百年,少則數十年。但非常諷刺的是,我們的DNA還留在遙遠的黃土高原上而不自覺。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護藻礁公投連署 突破50萬大關
-
藻礁公投連署累計人數至昨晚突破50萬大關。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昨重申政府全力保護大潭藻礁,精確地說,藻礁議題不是人民對抗政府,也不是環保對抗經濟,而是「環保跟環保抉擇的問題」,此議題是單一政策公投,不須過多政治語言,政府部門將秉持公開態度說明,期待與外界有更多討論。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野生象群漫步雲南街頭 一路向北遷400餘公里
-
4月中旬開始,15頭野生亞洲象從中國雲南西雙版納、普洱、紅河、玉溪一路向北遷徙400多公里,並於近日出現在峨山縣城,距離省會昆明僅120公里,引發外界關注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警訊:候鳥遷徙路線萎縮 森林、溼地消失的代價需重視
-
候鳥在複雜的生態系統服務中扮演了的重要角色,卻面臨了空前的危機,部分候鳥可能在十年內絕種。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野生動物40年少一半 地球生命力銳減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倫敦動物學會發表最新分析「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過去40年間,地球上的野生動物減少了50%;因人類非永續的屠殺式取食和破壞棲地,陸地、河流和海洋物種已大量減少。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
官民「化敵為友」 屏東生態旅遊開花
-
屏東縣發展生態旅遊,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帶領學生,七年多來走遍屏東,開發廿多條生態旅遊遊程,部落居民從反對、抗爭,如今化身導覽解說員,笑說生態保育與居民生計可以共存,「是朋友不是敵人」。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
緩和氣候變遷衝擊 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定案
-
美國總統歐巴馬25日運用其總統職權,擴大小布希設立的「太平洋偏遠島嶼海洋國家保護區(Pacific Remote Islands Marine National Monument)」至目前面積的6倍,成為全球最大海洋保護區。這是歐巴馬第12次不經過議會,直接使用總統職權於環境保護。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