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118 項資料符合搜尋條件。
過濾搜尋結果
項目類型






新的項目,自從…



排序條件 相關程度 · 日期 (新的優先) · 依字母順序
全球開徵資本稅減少貧富差距
今年42歲的巴黎經濟學院教授皮克蒂(Thomas Piketty)出版了《21世紀的資本》(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書,令人眼前一亮。他在書中對所謂「資本主義的核心矛盾」提出了一個異乎尋常、或許不切實際但耐人尋味的解讀:財富增長快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趨勢導致了不平等,破壞了民主和社會正義。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外新聞
Book 失業白領的職場漂流:專欄作家化身高年級求職生的臥底觀察
長期關注貧窮議題的芭芭拉.艾倫瑞克,繼偽裝成服務生、清潔工、大賣場收銀員報導底層生活後,這次化身高年級求職生深入企業界,臥底探索「白領階級」這個她過去不曾費心關注、而現在正向下流動的族群。
目錄位置 閱覽室 / 好書推薦(新增處)
我國2012年貧富差距6.13倍 比韓國還高
我國去(101)年家戶所得差距倍數為6.13倍,雖較上年縮減0.04倍,不過,仍高於韓國的5.54倍,對此經建會表示,若不計政府移轉收支,我國去年所得差距倍數為7.70倍,顯示政府推動的政策有助減緩所得分配差距的擴大。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改善台灣世代不公平五論(一)──靜態與動態公平之辨
最近有些朋友想要參政,其所提「政見」之一,就是改善台灣社會的不公平。至於要怎麼做才能改善不公平,目前我所看到的論述還相當單薄,除了改革稅制之外,其他方面的政策構想並不多見。諾貝爾獎得主Stiglitz最近提出了改善美國不公平的三個解方,除了「稅制」一點有交集之外,其餘都未必與台灣情境契合。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改善台灣世代不公平五論(二)──Dworkin的動態公平觀
我最喜歡的廿世紀哲學家Ronald Dworkin說,一個公平的社會應該要是endowment insensitive, ambition sensitive,真的是一語道破動態公平的核心概念。Ambition 是指個人的努力、發奮向上的拼勁。Endowment則是指諸如金湯匙之類無關個人努力的、生下來就給定的資源或機會。一個動態公平的社會,就是要使endowment的重要性降低、ambition的重要性提高。這,就是動態公平的最重要觀念。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改善台灣世代不公平五論(三)──產金分離之必要
然而風險控管、金融檢查等管理,都只是消極被動面的、不涉及銀行主動違規意願的。如果銀行A的老闆甲自己也在經營X事業,那麼如果X事業面臨財務危機,而甲若要用銀行財務對X伸予特殊援手,甲的操作就會是積極主動的,甚至刻意迴避主管機關監督的。簡言之,甲既然同時是A與X的老闆,那麼甲自然會傾向把A銀行視為X企業的金庫。這樣,A銀行存戶的錢在甲的眼中,就是同為家族企業X的金庫。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改善台灣世代不公平五論(四)──法人代表制之弊端
前文已論及「產金不分離會惡化動態階級流動」。以下我再談另外一個有利於富裕家族永保安康的規範──公司法27條的法人代表制。在法人代表制度下,許多大公司的董事全是其他公司或財團的「法人代表」,而非自然人。因此,某財團家族成員甲在X公司任負責人,如果因為違反金控法、證交法、內線交易、背信、詐欺,而被主管機關撤職,原本這是一個嚴重至極的處分,理論上是該剝奪該家族在X公司的經營權的。但是在法人代表制度下,甲自己被撤職沒關係,只要另外派甲的太太續做法人代表即可,其家族實力完全不受影響。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改善台灣世代不公平五論(五)──家族公司治理之強化
家族企業的另一項問題,就是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如果家族企業的股票沒有公開發行,那麼社會對於其公司治理的要求可以比較低;但是一旦家族企業是上市上櫃公司,那麼社會大眾就是利益攸關者,我們對其公司治理就應該有較為嚴格的要求。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
Article 朱敬一導讀/30年內全球8成財富 1成人掌握
貧富不均漸趨惡化已是當前極受熱議的問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皮凱提從稅收與遺產紀錄著手,蒐集整理橫跨廿幾個國家、長達兩百多年的數據資料,分析全球財富分配動態,從中提出詮釋。過去主流意見認為,分配不均的情況會因經濟發展而減低;但皮凱提指出,資本主義經濟曾出現貧富差距縮小,是因兩次世界大戰與大蕭條摧毀財富積累,及當時的高累進稅政策。如今,各國政府應積極改革稅制,減低財富過度集中的趨勢,否則將危害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譯本將由衛城出版於十一月五日推出,本報特提前刊出書摘與書評,以饗讀者。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專欄對話
朱敬一專欄:沒有信任就難有突破--亞投行決策的困境
台灣是否要加入亞洲投資銀行一事,最近引發不少爭議。這些爭議包括沒有經過內閣審慎研議、送件是否適合「請國台辦轉交」、台灣參與究竟有什麼角色可以發揮、是不是該先經立法院同意、台灣加入是否等同於做「中國霸權」幫兇、有沒有賣台疑慮等等。
目錄位置 國內外新聞 / 國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