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余紀忠先生百歲紀念研討會:面對公與義 再談社會發展與變遷」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一、二日在陽明山舉辦「面對公與義,再談台灣社會發展與變遷」閉門研討會,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在開幕時表示,每當國家走到一個關鍵 時刻,余紀忠先生就會結合各領域菁英,針對國家發展的各層面作全面體檢,影響決策的發展方向,秉持「民主、自由、愛國家;開明、理性、求進步」的信念辦 報。在「政治民主」的堅持上從不退卻,對「民族認同」從未猶疑、處在歷史的變局中「穩定大局」是前題。
余範英說,一九九八年,基金會首次舉辦「面對公與義」座談會,就是著眼於當時的論述沒有交集,知識份子被政黨之間的意識形態所分割,學術、智庫甚至媒體, 也喪失了應有的功能,許多人都有「東風喚不回」的感嘆,當時余先生曾以「期待知識份子實踐公與義」來勉勵知識份子。余範英也希望,參與這次「面對公與義」 的朋友們,繼續關切社會的發展,帶領新一代的思潮再起與再造。
研討會總召集人、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表示,這是紀念余紀忠先生百歲而舉辦的研討會。余紀忠先生辦報歲月裡,背後驅動的力量是余先生有讀書人持續的熱 忱,從各種角度尋找社會出路,在不確定的狀況下,有膽識做出關鍵性決定。所以這次座談會延續這種熱忱,我們「再談台灣社會發展與變遷」,也呼應了十多年 前,余先生推動的「面對公與義」會議的主軸,從全球的新局下,拉近看兩岸,再拉近到朝野政黨、台灣的結構,回來關注台灣的社會,找出屬於台灣的基礎與走 向。
多位學者在出席「余紀忠先生百歲紀念研討會」時,都談到他們與余先生互動的過往。大家皆感嘆,八年前中國時報創人余紀忠先生過逝後,文人辦報的傳統從此成為絕響。
老中時同仁林聖芬說,余紀忠所處的時代,知識份子面臨許多選擇,他選擇將這份生命的躍動帶到台灣,也在台灣的思想啟蒙或文化啟蒙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林聖芬說,在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警總圍剿陶百川事件,以及民進黨組黨等事件中,中國時報都站在政府的對立面,承受很大的壓力,但余先生不為所動,堅持報人的風格,作出了報導。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表示,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出生於清末民初的余紀忠先生,都該是個「舊時代」的人。但絕大多數熟悉余先生的人都會同意,他是最 跟得上台灣社會脈動、甚至領先台灣社會的「新」人。他推崇余先生是一位能「隨順而轉」的人,經常在關鍵時刻抓住機會,做出決定性的改變,使社會向善向上。
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說,余紀忠先生的風範,一是他對公共議題關懷的激情;其次是基於他專業的理性;三是他的包容性,讓他可以跨越朝野。
中時前社長王健壯說,余紀忠辦報的「脊椎骨」是自由主義的信念,張季鸞當年辦「大公報」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也是余先生奉行的準則。他認為,余先生 所追求的除了正確的新聞報導外,還有比新聞「更高一點」的東西,包括言論自由、民主,因此他也比別的報人,承受更重的壓力。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結語時感性地說:籌辦這次研討會真的很吃力、很累,本著關懷家國的嚴肅心情,面對今日國家複雜的內外在環境,紀念父親百歲冥誕舉辦這樣大開大闔、有前瞻高度的議題,不能不勇敢面對,更不能辦得不像樣。
兩天的研討會面對許多問題的癥結,追求民主與良治實屬不易,政治上可持續前進的動力與方向,經濟上可運行的模式,文化生命力和生活素質的發展與延伸,還有 許多持續不懈有待努力的地方。不論議題是大論述或小論述,它終將落在菁英知識份子的肩上。大家都沒有小布爾喬亞或波希米亞的權利,必須有人一棒接一棒地做 下去。
父親的精神也能再度傳承。謝謝在座我尊敬的朋友,特別感謝榮村老友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