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人
【環境與人】台灣永續環境之展望--張祖恩
回憶民國70年代,台灣的環境狀況,大體可以簡單的這樣形容-那根煙囪不冒煙?那條河川下游不發臭?那個縣市不是隨時可能爆發垃圾大戰?歷經近30年的努力,各項環境議題已逐漸建構本土化的處理機制、法規、標準及作為...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傳統與現代環境災害下之心理反應--黃榮村
凡此種種可看出全球氣候變遷對台灣威脅非同小可,若干結構性的問題 如電力供應、海岸治理、災害下之遷移與安置,實在不是口號、書面作業與 枝節性的調整所能應付,雖然我們尚有幾十年時間可資因應,但現在不開始 具體行動可能就為時晚矣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對未來台灣環境之展望 等比級數的思考--馬以工
台灣地區2002/12/11公布實施環境基本法,之前環境影響評估法已於1994/12/30公布,主管機關的環保署更早於1987/8/22由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升格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2014年計畫改制為資源環境部。我們未來的環保政策能更順利運作施行嗎?環境保護未來有無可能成為我們生活文化的一環?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永續發展與綠色經濟根本之道--蕭代基
各國政府採行這種比較綠色的策略之根本原因在於長久以來經濟學指出的市場失靈與治理失靈。就永續發展而言,主要的市場失靈是外部性,包括當代人之間的外部性以及世代之間的外部性,尤其是世代之間外部性經常受到忽視,以致於世代間資本與資源配置不當,造成後代子孫生存危機,但由於後代子孫無發言權,當代人的政府與社會發展出來的各種經濟與社會制度對於當時、當屆或當代的經濟成長率之重視甚於未來世代的幸福,而將各種成本、環境債與國債外部化,留給後代子孫,這就是治理失靈與政治失靈。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綠色科技與環境--駱尚廉
「綠色科技」以字義來說,有包含象徵自然環境的綠色,以及象徵繁榮發展的科技,因此綠色科技意即將科學發展與環境保護策略相結合,以謀求人類在地球的永續發展。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環境公害與健康--王根樹
即使政府相關部門努力控制環境污染,我國仍持續發生各種不同的環境污染事件,引發對於污染事件是否危害國人健康的疑慮。過去幾年來,影響範圍廣泛的新興污染物問題也不斷發生,特別是飲用水中檢測出塑化劑、壬基酚、殺蟲劑等議題,也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這些新興污染物被檢出濃度大多很低,因此對健康的潛在影響通常可被忽略,但其風險卻不能被忽視。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台灣今後生態保育方向與作為--汪靜明
台灣曾是美麗福爾摩沙的生態之島,而今面臨著失去美麗的挑戰。台灣曾是蝴蝶、蜜蜂等許多野生物的天堂,而今失去棲地及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危機。人們欣賞美麗的蝴蝶,是由毛蟲蛻變而來。蛻變的美麗內涵了什麼;而失去了美麗,又啟示了什麼? 生活在環境變遷中的人們,可以有哪些生態保育的因應調適與作為?
閱讀全文
【環境與人】國際生態保育--劉小如
人類生存仰賴生態系的健全運作,而生態保育的目標就是維持生態系的健全,以便能承受各種災難並從傷害中復元,由於生物多樣性是影響生態系穩定與生產力的基本元素,更是人類生存與福祉的基礎,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育是生態保育的基本環節。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