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專欄對話 / 專欄對話

專欄對話

李永展:請給土地溫柔的慈悲

李永展 2014年05月05日

根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球已超過一半的人居住在都市,台灣的都市人口更高達80%,由於人口過度集中再加上氣候極化效應,一旦發生環境災難,都市受災強度往往更為劇烈。有效的都市計畫透過保護區的劃設將環境敏感地帶予以保留,以避免不當的土地利用行為對地質、水源、生物多樣性以及居住安全造成傷害,並在面對災難時得以緩衝與修復。也因此保護區的變更基本上是一個非常嚴肅且複雜的問題,它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單一開發行為的衝擊,或者是變更範圍內的不可回復性,更是一旦土地變更後,對於整體都市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是否危及都市永續的根基。 閱讀全文

中研院院士對核四問題的看法與建議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4年04月28日

今日的能源困境,是大家所共同造成,因此我們也有義務共同承擔。雖然有些不在地震帶的國家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核能是他們選項之一,但是在台灣,尤其是核四,我們缺乏足夠的風險評估資訊及發展條件,也缺乏決心去努力發展其他替代能源。 閱讀全文

地球日,搶救生態大作戰

來源: 聯合報 2014年04月22日

四月廿二日是地球日,全球都將舉辦不同的環保活動,民間團體也將和馬英九總統對話。在這環保的重要一天,我們應該有那些反思? 閱讀全文

美麗與哀愁過後

美麗與哀愁過後

李鴻源 2014年04月16日

一部紀錄台灣美麗與哀愁的記錄片上映後,引起了極大的震撼及迴響,喚起了大部份國人的危機感及環境意識。但面對這些不能不面對的嚴峻事實,我們除了哀愁外,更要省思的是如何從政策面、法令面及執行面提出具體行動方案,更謙卑的學習與這塊土地共存。 閱讀全文

服貿爭議沒說的事──獨裁進化、全球化與永續議題

來源: 天下雜誌 2014年04月14日

服貿的問題不能僅從經濟的觀點看待,經濟發展更不能迴避對永續性的責任,若我們僅將焦點擺在經濟上,將使跨國經濟體在不需承擔社會、環境責任及土地、居住正義的同時,擴張了資源競奪的強度,導致生態資源的迅速耗竭及城鄉發展的急劇失控;另一方面則由於國家自主性因全球化而削弱,使得社會衝突、生態衝突、城鄉衡突升高之際,可以減緩這些衝突的政治組織及社區網絡卻已瀕臨崩潰。 閱讀全文

一個不能停止思考的問題

來源: 聯合報 2014年04月14日

太陽花學運是一場改寫歷史的運動,改寫了學運史,也改寫了社運史,更開創了以占領憲政機關為手段的新社運模式。 閱讀全文

曲終人不散

來源: 聯合報 2014年04月11日

三一八學運第二十天,立法院王院長親赴學生占據的立法院議場,以罕見的魄力承諾服貿協議「先立法後協商」,成全了學運領袖的第四項訴求,配合一貫的柔軟身段與圓融言詞婉勸學生們回家,將僵持不下的緊繃壓力幾乎全然化解。再加上馬政府的態度轉趨強硬,而學運的成員之間分歧愈烈,一場轟轟烈烈的學運眼看已近黃昏。 閱讀全文

李永展:服貿爭議沒說的事──獨裁進化、全球化與永續議題

李永展 2014年04月09日

無論從未來的哪一個時間點回溯2014年春天在台灣所發生的一切,相信任何人都無法忽視這一場由青年世代所發動的反黑箱服貿狂潮對台灣社會所造成的影響。然而這一場運動並非偶然迸發的即興演出,而是在各種因素累積下的歷史必然。儘管當下聚焦的面向例如台灣國內的憲政民主危機、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利弊,甚或過程中各種失焦的紛擾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國家體制的失能與失序,以及馬英九政府對中國過卑、對台灣過亢的荒謬態度。但若我們將此一爭議放在更大的時空脈絡來看,它所隱含但終將突顯的是:獨裁進化、全球化與永續議題。 閱讀全文

醒醒吧!選民,我們才是扼殺台灣民主的殺手!

來源: 風傳媒 2014年04月03日

眼睜睜地看著台灣明明享有亞洲最自由民主的條件,但政治的亂象卻像一輛失控的列車般,無法駕馭,在在讓選民們充滿無力感,甚至挫折感。不願放棄的我,最後仍選擇提起筆來,鼓勵大家一起為台灣的未來打氣! 閱讀全文

台灣離民主崩壞還有多遠?

朱雲漢 2014年04月02日

要讓一個新生民主體制落地生根,需要經歷相當漫長的學習與反覆實踐過程,但要讓其崩壞,卻易如怪手拆屋。如果民主大廈的根基本來就不牢固,就有可能在眾人尚未驚覺的情況下,被社會中少數但激進的群體一推而倒。 閱讀全文

第三方支付,誰付?!

來源: 聯合報 2014年03月30日

且慢。如果錢還是你自己的,但東西收到後不滿意,這怎麼辦?第三方支付乃因應而生。有一個支付機構或支付服務業者,他們讓你不必去銀行、郵局、超商,但透過網路、手機,就可以在安全、便利,而且非常普及的情況下,聽你的指令去完成支付,你肯定喜歡。還有,它收費低,次數頻繁,而且不管金額多少,尤其是小額付款,那你就更愛上它,非它莫屬了。它就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或服務業者。 閱讀全文

服務業國際化 迎千倍機會

來源: 經濟日報 2014年03月28日

服貿協議攸關台灣未來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近期卻陷入僵局,我建議應從王道思維著眼。 王道就是要「創造價值,同時追求「利益平衡」。台灣要往前走,對於攸關全民福祉的法案,需要立法院以審慎的態度來為全民審查法案。 閱讀全文

一場完美的通縮風暴正在形成

來源: 聯合報 2014年03月18日

在經濟學世界的種種災難中,恐無較通貨緊縮更可怖者;因為一旦通縮形成,物價、生產、銷售、就業、薪資會出現環環相扣的惡性連鎖反應,使全社會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而且陷入此一泥淖之中,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亦難超脫。 閱讀全文

李鴻源內政部長任內(2012.2.12~2014.3.4)重要環境政策與言論

2014年03月14日

李鴻源教授於3月4日卸任內政部長後重回台大教學研究崗位,回顧李教授擔任內政部長二年多的時間,給予民眾印象最深、期待最高的就是「國土規劃及防災」政策的整合與執行。 閱讀全文

讓財政健全方案更健全

來源: 聯合報 2014年03月11日

最近財政部推出的財政健全方案,三大主軸:要控管債務,不讓債務破表;調整政府支出結構,檢討歲出優先順序及九大年金保險法定支出;並多元籌措收入,包括釋股及資產活化,稅制改革等。方向上獲得社會普遍的好評。 閱讀全文

朱敬一專欄:斯斯有兩種,創新創業也有兩種

來源: 朱敬一,風傳媒 2014年03月05日

最近馬雲來台演講掀起風潮,大家都在討論他對年輕人的建言與鼓勵。而馬雲要以百億資金為台灣年輕創業家成立基金,更是引起轟動,甚至引發國發會的緊張。國發會的新聞稿指出,台灣有花博園區、有國發基金,而中國大陸環境不穩定、充滿潛規則,結論當然是:台灣比對岸更適合創業。 閱讀全文

珍重再見

珍重再見

李鴻源 2014年03月04日

我個人一直以諸葛孔明的「澹泊以明性 寧靜而致遠」當做人生座右銘。因為淡薄,所以無我,因為無我,自然能夠察知自己的本性及天命。既知本性及天命,再加上無我,心理自然寧靜,思路自然清晰,自能掌握全貌,避免許多冤枉路,故能致遠。這也就是我常掛在嘴巴上的「跳出框框看問題 out of box thinking 」的具體實踐。 閱讀全文

教授們,加油

來源: 聯合報 2014年03月02日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D. Kristof)在《聰明頭腦,渺小影響:教授,我們需要你!》一文中指出,大學教授是對國內外問題有最聰明見解的人之一,但是絕大多數教授在當今重大議題的論辯上,卻是無足輕重。他呼籲大學教授走出學術象牙塔,積極參與重大公共議題的論辯和研究,勇於發揮影響力,不要像中世紀的僧侶一樣與世隔絕! 閱讀全文

防災型都更是為防災或圖利?

來源: 詹順貴部落格 2014年02月24日

日前一場震央位於士林的罕見4.0地震,加上發生於凌晨,引起不小的恐慌。內政部因此又再次強調台北市有6.6萬棟老房抗震能力不足,藉機再度拋出「防災型都更」。乍讀所言,看似有理,問題是地質法2010年底立法通過迄今,政府打著維護不動產價格、避免引起人民恐慌藉口,根本不願依法公告包括容易出現地震、海嘯、火山、斷層活動、山崩、地滑與土石流在內的地質災害敏感區,難免令人懷疑是真為防災或僅藉勢方便建商都更容積使用較少獲利會較大的公寓? 閱讀全文

台灣參與TPP的經濟戰略意涵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12月16日

最近聽聞許多質疑聲,認為美國不再重視台灣這個夥伴。這些並非空穴來風,尤其美國與台灣貿易夥伴關係的密切不如以往,由過去第一大貿易夥伴降至第三位,落在中國大陸與日本之後。 閱讀全文

專家訪談--施振榮

專家訪談--邱文彥

透視鏡

余紀忠
余範英
余範英
李鴻源
李鴻源
於幼華
於幼華
黃榮村
黃榮村
  葉俊榮
葉俊榮
王汎森
王汎森
朱雲漢
朱雲漢
南方朔
南方朔
錢永祥
錢永祥

王健壯

陳添枝

許嘉棟

林聖芬

王伯元

朱敬一
歐陽嶠暉
歐陽嶠暉
何志欽
何志欽
施振榮
施振榮
楊日昌
楊日昌
李永展
李永展
李永展
洪奇昌
李永展
林建甫

王健全

周延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