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
2013行政院永續獎感言
擔任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評審工作已逾十年,每年的評審讓我有機會巡迴台灣,就永續發展在政府部門與民間社會作檢視與回顧,也即是對泛泛而談的「外來經典」作在地實踐的追蹤。
閱讀全文

年金再不改革 代價無法想像
馬總統指出當前我國年金制度面臨「經費不足、行業不平、世代不均」,其中問題的根本在於財務的危機以及各行職業間退休實質所得落差明顯。
閱讀全文

國土政策短打 徒留哀愁
導演齊柏林拍攝的「看見台灣」紀錄片,透過鏡頭的俯瞰,展現台灣的美景,也揭露台灣的「遠憂」與「近慮」。每每當我們為影片中台灣豐富的人文與自然景觀,發聲讚嘆之際,下一秒,就為了人為開發所留下大地的疤痕而皺眉。
閱讀全文


年輕人賣鞋子
台灣需要更多優秀的社會企業。事實顯示,許多社會問題的處理,光靠政府和營利事業,很難克竟全功。社會企業要能發展茁壯,需要社會的支持,特別是媒體的關注與報導。
閱讀全文

必也正名乎──從「自經」到「經示」
正名最普遍的例子莫過於取名時的用心,不論人名或公司行號皆然。主因當在於中文每個字都有其意義,一旦取名,乃終身伴隨;若其中含有祈福、惕勵等特別意義,每次人呼其名,即祈福一次或提撕一次,其價值何可計量?
閱讀全文

保2困難 服貿還在卡卡
立法院雖三讀通過「台紐經濟合作協定」,為台灣第一個與非邦交國的FTA。但是,因ECFA、兩岸服貿協議引發的爭議,迄今仍未平息,不但影響後續貨品貿易協議談判,也不利台灣推動與其他國家的FTA;如何解套,仍充滿變數。
閱讀全文

兩岸經貿論壇達成19條《共同建議》
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昨天在南寧閉幕,國共兩黨聯合發表19條《共同建議》,鼓勵和支援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與大陸海峽西岸經濟區、平潭綜合實驗區、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開展廣泛合作,相互借鑒,融合發展。並支援兩岸金融機構相互參股、互設機構,深化兩岸金融合作。
閱讀全文

從王道思維看台灣未來往何處去
王道的三大核心信念,是「永續經營」、「創造價值」、「利益平衡」。國家社會要能永續發展,最重要的是要能創造價值,且所有利害相關者的利益要能達到平衡。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未來要永續,要往更好的方向走,關鍵在台灣可創造出什麼價值?以及所有利害相關者的利益,能否平衡的問題。
閱讀全文
另一種凝視-走出去,開創更大的格局
最近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了,由加拿大小說家艾莉絲.孟若獲得。支持村上春樹的人於是議論再起,其中有一項即村上春樹的東方文化與日本背景,畢竟不同於西方;而去年由中國的莫言獲得,今年即不可能給亞洲國家。它只是說明了:文化是有民族與地域差距的。
閱讀全文

台灣往何處去?
一九六八年,長沙高中高一生楊曦光寫了一篇「中國往何處去」的文章,被以「反革命機會主義」之罪名下獄十年。曦光出獄改名楊小凱,赴美留學後成為知名經濟學家,也是我的好友。他生前好幾次來台灣,都向我感慨:台灣社會欠缺前瞻的、國際的見解,也太注重內部政治,容易形成國家發展的危機。
閱讀全文
從王道思維看台灣未來往何處去
王道的三大核心信念,是「永續經營」、「創造價值」、「利益平衡」。國家社會要能永續發展,最重要的是要能創造價值,且所有利害相關者的利益要能達到平衡。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未來要永續,要往更好的方向走,關鍵在台灣可創造出什麼價值?以及所有利害相關者的利益,能否平衡的問題。
閱讀全文
台灣往何處去?
一九六八年,長沙高中高一生楊曦光寫了一篇「中國往何處去」的文章,被以「反革命機會主義」之罪名下獄十年。曦光出獄改名楊小凱,赴美留學後成為知名經濟學家,也是我的好友。他生前好幾次來台灣,都向我感慨:台灣社會欠缺前瞻的、國際的見解,也太注重內部政治,容易形成國家發展的危機。
閱讀全文
探討加入TPP的可行性及路徑
隨著第三波資訊革命與90年代東西冷戰的結束,全球化經濟持續發展的結果,對於以往基本上以國家作為政治與經濟疆域的世界體系,逐漸打開了嶄新的大門,形成各國或經濟體之間經貿合作新的形勢、建立新的架構。無疑的,中國大陸的政經快速崛起已成為全球極具實力的大國,可說是這一波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當然成為受益方的同時,也為中國大陸的內部政經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帶來重大的挑戰。
閱讀全文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在年年風雨,人人駡政府,名嘴八卦滿天飛的社會氛圍下,基金會籌畫年餘,由規劃課程、組成講師團隊、招募青年菁英、訂定授課期程為期一個月的新嘗試,開辦種籽營播下希望的四十四顆種籽。談國家願景,結合群體能量,為公共議題缺乏關心,與不知如何參與或討論的社會,提供多元思考與全面的政策對話的場域。
閱讀全文
今日播種耕耘,來年期待豐收
唐代大儒韓愈在《師道》中曾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余紀忠種籽營的導師,能夠在八天的種籽營中,和各位學員共同以國家面臨的嚴峻困境作為相互學習的介面,在這樣的詮釋下,我認為『傳道』是闡述社會的核心價值;『授業』是剖析政策的理念思維;而『解惑』則是尋求方法的具體策略。
閱讀全文
農業用水應納入水資源體系
此次行政院組織改組計畫,原本以達到水、土、大氣、林之一元化管理,而規畫成立環境資源部,惟依目前之架構水系相關之管理機關,仍未達到該一目標。尤其佔全國總用水量最多達百分之70以上的農業用水部分,仍歸農業部農村發展署下的一個組為主管單位,層級低,顯將無法有效管理每年達120億噸以上珍貴的水資源之效率化利用。
閱讀全文
都市發展與水患-前瞻性改善措施
都市水患一直是被最忽略的一項問題,尤其是防止都市水患之下水道建設在台灣更是落後,再則都市建設並未隨著都市發展,生活需求之提升,其考量有所調整,以致都市生活環境品質一直無法提升,每次水災之後,輿論報導幾天,民意代表質詢幾場之後,又過了,下次再發生時再複習一次,對實質改善並未發生效果。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