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專欄對話 / 專欄對話

專欄對話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

余範英 2013年06月26日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始至今都以播種者自我期許與自我要求。在一九九九年跨世紀之交,我們率先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系列研討會,衷心期盼台灣在被國際社會評價為「亞洲四小龍」的良好基礎上,能夠帶動台灣整體質量的全面提升,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閱讀全文

全球化下新城鄉危機之因應:跨域治理與社區營造

李永展 2013年06月26日

具有世界城市潛力的都市,首先面臨跨國城際競爭的壓力,為了求取跨國資本及內流投資,集結大量的開發建設、資源及投資機會;反之,不具有跨國發展機會的鄉鎮及非都市土地,則是更加與經濟發展脫節。在台灣接合全球經濟網絡之後,區域間的差距與都市極化現象更加惡化,這種地理空間上不均衡發展的趨勢,已經成為台灣當前最嚴重的城鄉問題。 閱讀全文

12年國教對話/百年大計 怎能急就章

王伯元 2013年06月19日

末代基測已經落幕,預備接替的十二年國教卻還爭議四起,紛擾不斷。尤其最初的立意是在延續九年義務教育的精神,貫徹「免試」及「免學費」兩大主軸。但一路走來一變再變,現在的版本已離初衷甚遠。 閱讀全文

洛陽之歌組曲之一:洛陽之歌

黃榮村 2013年06月12日

佛教流布中土因緣始自不遠處的白馬馱經抵洛陽(東漢),方有佛雕於伊河之濱石窟之中(北魏)。惟歷史流變常有難言之處,當水濱石雕與世無爭仍舊挺立之時,人間來來往往的寺廟已是幾經榮枯,張繼在安史之亂後曾夜宿白馬寺,心情晦暗苦等晨間清光而不可得,他說:白馬䭾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踪。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閱讀全文

黨團協商紀錄 應該公布

王 健壯 2013年06月09日

國會有黨團,舉世皆然;黨團應協商,也是政黨政治的必然。但國會議事處處受制於黨團協商,黨團協商也常凌駕於委員會決議之上,甚至變成決定立法能否完成的唯一關鍵,舉世卻唯獨台灣如此。 閱讀全文

令人永遠懷念的李資政 ─寫於李國鼎資政逝世11周年

王伯元 2013年05月31日

 今天是李國鼎資政逝世11周年的紀念,他畢生奉獻台灣,不求官只做事,全然不計個人名利的態度和風範,一直到今日都還是為所國人所景仰及懷念。 閱讀全文

修證所稅 別急就章而重蹈覆轍

牛繼聖 2013年05月26日

就在一年前,當時的財政部長劉憶如帶領財政健全小組,企圖以大部頭會議凝聚共識,舉著馬總統的三原則大旗:「符合量能課稅、課徵成本不能高過實際課稅、簡政便民」,力推證所稅立法。結果不但會議耗時無共識,各利益團體與政治人物相互掣肘反覆,最後部長請辭,立法院拼裝出了完全不符合上述三原則的法條。 閱讀全文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

黃榮村 2013年05月25日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始至今都以播種者自我期許與自我要求。在一九九九年跨世紀之交,我們率先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系列研討會,衷心期盼台灣在被國際社會評價為「亞洲四小龍」的良好基礎上,能夠帶動台灣整體質量的全面提升,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閱讀全文

政策改革 求好再求有

王伯元 2013年05月10日

馬政府一連串政策,包括油電雙漲、證所稅復徵、退休年金改革、十二年國教等引發很多爭議。各項民調顯示,民眾對於政府的施政感到失望,總體不滿意程度,甚至高達六成以上。 閱讀全文

「好」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王伯元 2013年05月02日

日前馬總統在其臉書上發表感想,認為台灣競爭力並未衰退,但不知為何公共工程效率、國人英語能力、參與區域經濟步伐皆落後其他國家。面對於總統的疑惑我不禁啞然。台灣的發展掌握在政府手裏,如有任何不足,馬總統身為政府領導人,責無旁貸,還需要向外尋求答案嗎? 閱讀全文

人民免於恐懼 要看政府是否有能

南方朔 2013年04月30日

在理解了近代國家的保障職能後,我們即可回頭來看近年來台灣日益敗壞的政府能力,尤其是政府保障人民生存權益的能力之衰敗。廿一世紀的此刻,世界的自然災害已趨嚴重,每個國家面對這種新情勢,已需強化它的保護職能。但從八八風災已來,我們的統治者及整個政府在這方面卻麻木無知,遂造成許多無必要的慘痛付出。 閱讀全文

德沃金台灣的法學界知音在哪?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04月26日

德沃金就提供我們一個思辨問題的方法。我們可能用這個方法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似乎大家都會同意:「這個思辨方法頗有道理」。德沃金的著作中處處都是這麼平易近人但又聰睿的見解,我真不知道要怎樣描述其智慧。 閱讀全文

一段漫長的旅程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04月19日

當這些字句在我耳際迴繞時,那真是一個非常大的震撼!二○○八年,就在月光小棧平台上的廣場,月光下,背景是遼闊的太平洋與聳立的都蘭山,那是我第一次在花東這塊土地上聽到巴奈歌唱。我聽得很感動,忍不住流淚,心裡想著:「為什麼不能讓這些有天份的人,在自己的家鄉,唱自己的歌呢?」 閱讀全文

推動教育改革 「鬆綁」不如「重綁」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04月10日

對於推動台灣的教育改革,為人才培育找到新的機制與辦法,過去大家一直是由「鬆綁」的角度切入,希望藉此讓僵化的制度能有所改善,不過「鬆綁」還是在原有的模式與架構下推動改革,我認為反而是要透過「重綁」思維,才是面對未來不同的客觀環境下更為有效的辦法。 閱讀全文

與黃春明的思索對話

與黃春明的思索對話

余範英 2013年03月28日

走過從前,全球化與多元下的世代,新舊交替價值糢糊的當下,電視報紙通俗化,偏重表面欠缺深入思考、関懷與反思,網路世代資訊充斥,未經整理消化的即時資料與訊息,弱化了学習的動力,亦淺薄了生命的提煉。 閱讀全文

重文憑、不讀書 是台灣致命的病

南方朔 2013年03月26日

台灣無論正式教育或非正式的閱讀,卻顯然離開這種知識社會的要求極遠。台灣的正式教育和職業訓練班無異。台灣的大學教育不重視每個學科的學術史啟發,不關心思想方法和興趣的培養,也不關心廣泛的人文與自然科學基本素質提高。這遂成了台灣重文憑、但人們除了教科書之外即不閱讀的習性。 閱讀全文

拜託別再傷害台灣

王 健壯 2013年03月17日

台灣這幾年的電視新聞性談話節目,也與美國相仿。但台灣名嘴比美國名嘴更厲害,他們個個都是通才,中午談外星人之謎時引經據典,晚上論新教宗未來時也頭頭是道,隔天分析核能危機時又是口沫橫飛;司徒爾特如果看過台灣這樣的新聞性談話節目,大概一定會瞠目結舌到無言以對的地步吧! 閱讀全文

施振榮:社會企業 未來進步的新引擎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03月13日

最近開始有愈來愈多人關注「社會企業」這個名詞,也開始有愈來愈多人實踐社會企業的理念。我個人認為,社會企業將是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一項新機制與新引擎。 閱讀全文

馬凱:分裂的「知識分子」是分裂國家的禍根

來源: 聯合報 2013年03月11日

分裂的國家,只問立場,不問是非,將一切國家大事化為意識形態對抗,端賴民粹解決,這個國家百廢難興,一切力量投入相互對抗而相互抵消。這樣的國家捨淪亡之外別無可能;而其禍根,就是分裂的「知識分子」。但憑良心說,這樣的學者、專家、官僚,任學問再好,其心可誅,一點也不配稱做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士以天下為己任」,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珍貴的部分。當專業人士不再背負天下重任,反成為分裂國家的禍首,這真是知識分子最大的恥辱。 閱讀全文

再訪鰲鼓

再訪鰲鼓

李鴻源 2013年03月05日

一系列的台灣西南部濕地的訪視行程,首站來到嘉義鰲鼓,距離上次造訪已有九年多了。鰲鼓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最早開發的海埔新生地,它的形狀是根據海埔新生地屯墾的黃金比例設計的,曾是台灣人定勝天的典範。 閱讀全文

專家訪談--施振榮

專家訪談--邱文彥

透視鏡

余紀忠
余範英
余範英
李鴻源
李鴻源
於幼華
於幼華
黃榮村
黃榮村
  葉俊榮
葉俊榮
王汎森
王汎森
朱雲漢
朱雲漢
南方朔
南方朔
錢永祥
錢永祥

王健壯

陳添枝

許嘉棟

林聖芬

王伯元

朱敬一
歐陽嶠暉
歐陽嶠暉
何志欽
何志欽
施振榮
施振榮
楊日昌
楊日昌
李永展
李永展
李永展
洪奇昌
李永展
林建甫

王健全

周延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