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始至今都以播種者自我期許與自我要求。在一九九九年跨世紀之交,我們率先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系列研討會,衷心期盼台灣在被國際社會評價為「亞洲四小龍」的良好基礎上,能夠帶動台灣整體質量的全面提升,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閱讀全文
全球化下新城鄉危機之因應:跨域治理與社區營造
具有世界城市潛力的都市,首先面臨跨國城際競爭的壓力,為了求取跨國資本及內流投資,集結大量的開發建設、資源及投資機會;反之,不具有跨國發展機會的鄉鎮及非都市土地,則是更加與經濟發展脫節。在台灣接合全球經濟網絡之後,區域間的差距與都市極化現象更加惡化,這種地理空間上不均衡發展的趨勢,已經成為台灣當前最嚴重的城鄉問題。
閱讀全文
12年國教對話/百年大計 怎能急就章
末代基測已經落幕,預備接替的十二年國教卻還爭議四起,紛擾不斷。尤其最初的立意是在延續九年義務教育的精神,貫徹「免試」及「免學費」兩大主軸。但一路走來一變再變,現在的版本已離初衷甚遠。
閱讀全文
洛陽之歌組曲之一:洛陽之歌
佛教流布中土因緣始自不遠處的白馬馱經抵洛陽(東漢),方有佛雕於伊河之濱石窟之中(北魏)。惟歷史流變常有難言之處,當水濱石雕與世無爭仍舊挺立之時,人間來來往往的寺廟已是幾經榮枯,張繼在安史之亂後曾夜宿白馬寺,心情晦暗苦等晨間清光而不可得,他說:白馬䭾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踪。蕭蕭茅屋秋風起,一夜雨聲羈思濃。
閱讀全文
黨團協商紀錄 應該公布
國會有黨團,舉世皆然;黨團應協商,也是政黨政治的必然。但國會議事處處受制於黨團協商,黨團協商也常凌駕於委員會決議之上,甚至變成決定立法能否完成的唯一關鍵,舉世卻唯獨台灣如此。
閱讀全文
令人永遠懷念的李資政 ─寫於李國鼎資政逝世11周年
今天是李國鼎資政逝世11周年的紀念,他畢生奉獻台灣,不求官只做事,全然不計個人名利的態度和風範,一直到今日都還是為所國人所景仰及懷念。
閱讀全文
修證所稅 別急就章而重蹈覆轍
就在一年前,當時的財政部長劉憶如帶領財政健全小組,企圖以大部頭會議凝聚共識,舉著馬總統的三原則大旗:「符合量能課稅、課徵成本不能高過實際課稅、簡政便民」,力推證所稅立法。結果不但會議耗時無共識,各利益團體與政治人物相互掣肘反覆,最後部長請辭,立法院拼裝出了完全不符合上述三原則的法條。
閱讀全文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始至今都以播種者自我期許與自我要求。在一九九九年跨世紀之交,我們率先策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系列研討會,衷心期盼台灣在被國際社會評價為「亞洲四小龍」的良好基礎上,能夠帶動台灣整體質量的全面提升,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閱讀全文
政策改革 求好再求有
馬政府一連串政策,包括油電雙漲、證所稅復徵、退休年金改革、十二年國教等引發很多爭議。各項民調顯示,民眾對於政府的施政感到失望,總體不滿意程度,甚至高達六成以上。
閱讀全文
「好」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日前馬總統在其臉書上發表感想,認為台灣競爭力並未衰退,但不知為何公共工程效率、國人英語能力、參與區域經濟步伐皆落後其他國家。面對於總統的疑惑我不禁啞然。台灣的發展掌握在政府手裏,如有任何不足,馬總統身為政府領導人,責無旁貸,還需要向外尋求答案嗎?
閱讀全文
人民免於恐懼 要看政府是否有能
在理解了近代國家的保障職能後,我們即可回頭來看近年來台灣日益敗壞的政府能力,尤其是政府保障人民生存權益的能力之衰敗。廿一世紀的此刻,世界的自然災害已趨嚴重,每個國家面對這種新情勢,已需強化它的保護職能。但從八八風災已來,我們的統治者及整個政府在這方面卻麻木無知,遂造成許多無必要的慘痛付出。
閱讀全文

德沃金台灣的法學界知音在哪?
德沃金就提供我們一個思辨問題的方法。我們可能用這個方法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似乎大家都會同意:「這個思辨方法頗有道理」。德沃金的著作中處處都是這麼平易近人但又聰睿的見解,我真不知道要怎樣描述其智慧。
閱讀全文


一段漫長的旅程
當這些字句在我耳際迴繞時,那真是一個非常大的震撼!二○○八年,就在月光小棧平台上的廣場,月光下,背景是遼闊的太平洋與聳立的都蘭山,那是我第一次在花東這塊土地上聽到巴奈歌唱。我聽得很感動,忍不住流淚,心裡想著:「為什麼不能讓這些有天份的人,在自己的家鄉,唱自己的歌呢?」
閱讀全文

推動教育改革 「鬆綁」不如「重綁」
對於推動台灣的教育改革,為人才培育找到新的機制與辦法,過去大家一直是由「鬆綁」的角度切入,希望藉此讓僵化的制度能有所改善,不過「鬆綁」還是在原有的模式與架構下推動改革,我認為反而是要透過「重綁」思維,才是面對未來不同的客觀環境下更為有效的辦法。
閱讀全文
與黃春明的思索對話
走過從前,全球化與多元下的世代,新舊交替價值糢糊的當下,電視報紙通俗化,偏重表面欠缺深入思考、関懷與反思,網路世代資訊充斥,未經整理消化的即時資料與訊息,弱化了学習的動力,亦淺薄了生命的提煉。
閱讀全文
重文憑、不讀書 是台灣致命的病
台灣無論正式教育或非正式的閱讀,卻顯然離開這種知識社會的要求極遠。台灣的正式教育和職業訓練班無異。台灣的大學教育不重視每個學科的學術史啟發,不關心思想方法和興趣的培養,也不關心廣泛的人文與自然科學基本素質提高。這遂成了台灣重文憑、但人們除了教科書之外即不閱讀的習性。
閱讀全文
拜託別再傷害台灣
台灣這幾年的電視新聞性談話節目,也與美國相仿。但台灣名嘴比美國名嘴更厲害,他們個個都是通才,中午談外星人之謎時引經據典,晚上論新教宗未來時也頭頭是道,隔天分析核能危機時又是口沫橫飛;司徒爾特如果看過台灣這樣的新聞性談話節目,大概一定會瞠目結舌到無言以對的地步吧!
閱讀全文


施振榮:社會企業 未來進步的新引擎
最近開始有愈來愈多人關注「社會企業」這個名詞,也開始有愈來愈多人實踐社會企業的理念。我個人認為,社會企業將是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一項新機制與新引擎。
閱讀全文

馬凱:分裂的「知識分子」是分裂國家的禍根
分裂的國家,只問立場,不問是非,將一切國家大事化為意識形態對抗,端賴民粹解決,這個國家百廢難興,一切力量投入相互對抗而相互抵消。這樣的國家捨淪亡之外別無可能;而其禍根,就是分裂的「知識分子」。但憑良心說,這樣的學者、專家、官僚,任學問再好,其心可誅,一點也不配稱做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士以天下為己任」,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珍貴的部分。當專業人士不再背負天下重任,反成為分裂國家的禍首,這真是知識分子最大的恥辱。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