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

楊渡專欄-那些喝狼奶長大的孩子們
一九八九年的知識分子有這個問題,而現在的大陸有無數出過洋、留過學的知識分子,尤其八九那一代,如今已經是社會中堅,早已超越當初的侷限了,有了更寬廣的世界觀,他們反省當初的認知,反而有了一種清醒,微笑反思,更加成熟。這便是未來中國的變革,必將與以前不同的關鍵。
閱讀全文
廚房政策 讓企業靈活發展
台灣自1996年實行「戒急用忍」政策以來,錯失許多機會,加上多次金融危機,經濟因而陷入困境。2011年的FDI甚至成為負數,排名世界倒數第二,僅優於非洲安哥拉。為了重拾外資的青睞,政府過去一年來積極向外招商,但結果似乎不如預期。
閱讀全文
民主的關鍵是必須有硬心腸
早年我在大學求學時,正是西方科學的哲學興起的時刻,當時我對大師席立克所提「硬心腸」就留下深刻的印象。春節之前我讀了《經濟學人》雜誌,察覺到該刊在推崇北歐四國時,居然把「硬心腸」特別突出,這使得我對民主的發展有了更深的認識。一個國家的政府要有能,一定要國民有就事論事的「硬心腸」;如果國民都是是非不分的「軟心腸」,統治者就會非常好混。
閱讀全文
環境基本法的脈絡與功能:歷史回顧與展望
臺灣在2002年制定通過了環境基本法,今年剛好是環境基本法通過的十週年。值此之時,中國大陸也在討論環境保護法的修正,並對這部法律的功能與定性有相當尖銳的辯論
閱讀全文

馬凱:年金如何跳出萬里流沙
全盤主導的總統府指點出江內閣最重要的三項任務:戰勝年金、扭轉經濟與化解藍綠對立。後二者茲事體大,且置不論;進入急流區的年金改革,恐怕才是最要勇於面對的挑戰。
閱讀全文


永續發展的道路 兩岸可共同探索
當前兩岸社會在地球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均面臨巨大的可持續發展挑戰。兩岸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本來就面臨非常類似的環境制約:相對於人口基數,土地資源稀少、水資源短缺,地質條件與生態環境脆弱,再加上人為過度開發,乃至於環境負荷過重,導致巨型天然災變日益頻繁。同樣的,對兩岸而言,有效推行節能減碳以及降低對石化燃料倚賴,都是十分緊迫而無可迴避的可
閱讀全文
這是個富人無祖國的混亂時代!
現在是個全球化的新時代,有本領的人可以永遠遊牧,永遠逃,國家只對沒有本領逃的人有意義,他們必須繳稅服兵役,對這個權利義務已崩壞的時代,我們只能夫復何言!
閱讀全文

馬凱:2013是「chicken」年
元月一日揭開二○一三序幕的重大事件,非美國歐巴馬總統與共和黨針對財政懸崖的惡鬥暫時紓解莫屬。全球股市都報以熱烈的回響,數月來籠罩於美國及全球經濟上空的陰霾一掃而光。這一場惡鬥像極了美國青少年熱衷的「chicken」把戲,而且顯然還會反覆進行。
閱讀全文
這是個已經「太超過」的時代!
,基於歐洲的「三分之二社會論」及美國的「百分之五十一社會論」,我們已可看出現代的政治已變了。以前的政治還有古典的正義準則,有權力的人還必須在正義的標準下知道做事必須有節制,凡事不能太超過。但現在時代已變了!
閱讀全文
欲施良政必建立智庫
筆者認為政策討論不斷陷入固定模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智庫的角色被政府與社會嚴重忽視,無法發揮應有的智囊功能,才使得政策制定完全由膚淺的政治利益以粗造的手法主導。
閱讀全文

實在年代-面對財稅、公債
全球化時代,各國財政困境對我國發生一定程度影響。成大何志欽副校長關注我國財政情勢一樣不容樂觀,除財政嚴重失衡,貧富差距擴大、所得分配不均,連帶弱化支援經濟發展與建立公義社會的能量,結合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合辦「租稅理論與財政政策」研討會。
閱讀全文
這時代王伯元不缺席
王伯元要出書,將目睹台灣經濟由盛而衰,憂心台灣的現況與未來,對時政提出針砭的多年投書,百餘篇集結成冊。多年來他持續的為政治、經濟、社會、與兩岸關係的觀察與期許進言。超越政黨、族群、統獨框架,精闢中見格局與視野,為企業中人僅見。
閱讀全文
置入債務預警 落實財政紀律
歐債危機問題根本在南歐諸國財政不健全,入不敷出的結果,在國際壓力下必需實施「撙節方案」。檢視我國目前財政部公布的各級政府舉借一年以上非自償性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己達5.8兆元,占前三年度名目GNP平均數比率為42.7%;其中中央及地方政府比率分別為36.89%及5.81%,雖都未超過「公共債務法」法定債限,但均已創下歷史新高,應是政府正視健全財政,創造永續經營財稅環境之刻。
閱讀全文
富民經濟的稅改主軸
針對國內稅制改革,應以社會各界關注的資本利得課稅為優先,進而推動稅制結構調整與重建,維持稅收穩定、增進公平正義。就實際執行規畫,應藉由能源稅的建置、所得稅的改革,及遺贈稅的整合,追求社會公平、經濟效率與財政永續的動態均衡。
閱讀全文

30年後 科技產業如何布局
卅幾年前,台灣基本上還沒有一家夠規模的資通訊業者。斯時也,政府將其資源投注在工研院與竹科,再加上周邊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的助力,對當時剛在起步的資通訊小廠,確能發揮母雞帶小雞的扶持效果。但在卅年後的今天,若干的小雞已經長大茁壯成老鷹,產官學之間的角色有重大的轉變。
閱讀全文

公債法修正/官員們!為政莫忘平衡收支
月前行政院通過公債法修正案,以「債限不再提高」為核心考量,僅對於「分配基準」進行調整,雖受到地方政府的反彈,但個人認為考量現有的財政狀況及社會氛圍,行政院的堅持應受到鼓勵,且應儘速送立法院修法通過。然而不過數周功夫,突傳出財政部長立場鬆動,願意增加北市的舉債額度,甚至六都修法後的舉債金額還比修法前多了一百多億,令人非常錯愕。
閱讀全文

環評制度的何去何從
因為六輕4.7期的開發案,環保署環評委員會雖然作成有條件通過的審查結論,但所附條件,台塑集團無法接受,適逢經濟極度不景氣,再度引發環評是投資障礙的爭議。雖然後來台塑提出訴願,行政院也非常配合地撤銷該項台塑無法接受的條件,但風波並未因此落幕,不僅產業界順勢要求廢除環評的否決權,環保署沈世宏署長更趁機大力鼓吹修法把環評燙手山芋推回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負責辦理。
閱讀全文
治國要用常識,不能反常識
「常識」是重要的,「常識」是一種自然神學的概念,它相信一個社會的正義標準和民心的向背,都有自明的道理。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統治者要按常識的標準來治國,而常識治國就是「以天下人之心為自己的心」,然後以這樣的心來治國。十八世紀新興的美國就是以常識來治國的成功範例。但今天的世界,包括台灣在內,統治者都是按自己的意志和黨派利益治國,整個統治方式愈來愈違背了常識;它不是以常識治國,而是以拖延的口號或空洞的禮貌等顧左右而言他的社會控制手段來治國。當整個統治的方式愈來愈反常識,常識的民怨就會更加沸騰。
閱讀全文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影響國本的教育政策
目前台灣的社會,「經濟」和「教育」可以說是人民心中的兩大糾結,但經濟上的缺失相對還可以在較短時間內補救,只要決策正確就可收立竿見影之效,但教育如果方向偏失,其影響可能要一段時間才能浮現。一旦產生後遺症,要花數倍時間才能扭轉,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其損失是無法以任何數字來代表。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