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
- 專欄對話
-
台灣經濟成長的劍宗與氣宗
來源: 風傳媒,朱敬一專欄 — 2014年12月09日看主管台灣經濟的經濟部吧,它裡面有兩個最重要的局,一為國貿局、另一為工業局;其他單位或可視為這兩個主要局的衛星。國貿局由於負責經貿談判,在過去廿餘年從美國開放市場壓力,到台灣加入WTO與APEC,再到最近與新、紐簽FTA、與對岸簽ECFA,都是國貿局的業務。因為主業務是涉外談判,國貿局許多同仁長期與外交系統合作,他們最希望達成的任務就是自由化、國際化、廣簽FTA。這種「力求涉外貿易條件優勢」的做法,我認為像是劍宗。
閱讀全文
另一種凝視-有一種承擔,讓人徹夜不眠
楊渡 — 2014年11月28日最近蘇起出版了兩岸關係的新書,正巧逢上選舉,掀起無端波瀾。然文中所談的「兩國論」頗長,讓我想起當年《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處理社論的場景。
閱讀全文
朱敬一專欄:只靠改善教育機會 解決不了貧富不均
朱 敬一 — 2014年11月19日《廿一世紀資本論》作者法國皮凱提教授來訪,由我主持了一場論壇,參與的人包括張忠謀董事長等多人。在論壇中有若干人提到「教育」對消弭貧富不均的重要性,這當然沒有人反對;包括皮凱提與我本人都同意,教育對於中下階層向上攀爬、脫離貧困,是極度重要的。但是若要把這個論述簡化為「改善教育機會是解決當前貧富差距擴大的關鍵」,我就無法同意,而且認為這個說法太過忽略其他制度面的因素,也太輕鬆放過錯誤政府政策的責任。且讓我分段說明之。
閱讀全文
陸韓FTA對台製造業之威力猶如原子彈
來源: 風傳媒,朱雲鵬專欄 — 2014年11月13日中國大陸與南韓已完成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將兩國之間90%的產品納入在內。過去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曾多次把此形容為對台灣產業與就業的「原子彈」,深深以這天的到臨為憂。原以為這天的到臨不會早於今年年底,沒想到在103年11月10日APEC開會期間,就作了這樣的宣布。
閱讀全文
邁向韌性社會:脆弱度觀點
李永展 — 2014年11月05日脆弱度(vulnerability)及恢復力(resilience)的評估,即可讓人們更了解到環境壓力與人類行為對人們所居住的環境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承受力,與災後重建的反應力,以作為「永續調適」(sustainable adaptation)能力的參考依據。
閱讀全文
南方朔:從頂新看台商的良心,和財富多寡成反比
南方朔 — 2014年11月05日因為中國的經濟崛起,市場做大,整個華人社會到處是油水,看起來金光閃閃,因而貪腐、奢侈、財大氣粗的土豪風氣也大盛。 這次我想談的則是與「鍍金年代」配對的「強盜公侯」(Robber Baron)這個概念和歷史現象。「強盜公侯」是指在鍍金的年代,有錢的超級豪商,憑著他們的金錢勢力,收買政黨政客,為所欲為地聚斂財富,市場和法律的運作都向他們傾斜,他們以類似於強盜的手段,成了現代的公侯爵爺。
閱讀全文
朱敬一專欄:鮭魚返鄉還是宙斯霸凌?
來源: 風傳媒,朱敬一專欄 — 2014年11月04日在過去十幾年間,台灣有兩個經濟政策我都覺得不安,但是由於主事者信心滿滿、聲勢浩浩,外界的異聲或則被忽略、或則遭嚴正反駁。久而久之,這些政策就變成了金科玉律,好像「做了台灣經濟就好了、不做台灣經濟就完了」。如果這個政策是錯誤的,大概要等到諸多惡果一一浮現,才能叫主張者見棺掉淚。但是這棺材淚水不只是主張者在流,而是全民在付代價。
閱讀全文
朱敬一專欄:鮭魚返鄉還是宙斯霸凌?
朱敬一 — 2014年11月04日在過去十幾年間,台灣有兩個經濟政策我都覺得不安,但是由於主事者信心滿滿、聲勢浩浩,外界的異聲或則被忽略、或則遭嚴正反駁。久而久之,這些政策就變成了金科玉律,好像「做了台灣經濟就好了、不做台灣經濟就完了」。如果這個政策是錯誤的,大概要等到諸多惡果一一浮現,才能叫主張者見棺掉淚。但是這棺材淚水不只是主張者在流,而是全民在付代價。
閱讀全文
李永展:透過社區力量建構韌性社會
李永展 — 2014年10月14日在台灣,社區營造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但卻是一個隨著不同歷史階段與社會狀況而持續更新的參與方法和過程。若我們將1994年政府部門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做為一個分界點,於此之前,在台灣經濟持續成長、政治愈來愈民主化的過程中,民眾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也逐漸覺醒,不論都市或鄉村,民間的社區行動往往在未獲政府大力支持下悄悄生根,甚至因反抗國家與資本家權力而風起雲湧,有為提昇生活品質為目的的「社區發展協會」、有為反污染而成立的「愛鄉協進會」,以及為維護地方傳統特色的「文史工作室」等等。顯示出「由上而下」的威權時代已逐漸走入歷史,而「由下而上」的公民社會時代正開始受到重視。
閱讀全文
淡水河的昨日今生
李鴻源 — 2014年10月13日從小客廳神案旁就掛著一幅先祖父小學同學李石樵大師所繪的油畫,由淡水遠眺觀音山,寬廣的河面,岸上停著幾艘舢舨。堤防、碼頭都還沒建,八里岸上也沒幾棟房子,這應該是六十多年前的淡水河印象。隨著時間巨輪的轉動,同一場景在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的筆觸裡,呈現了不同的面貌,堤防建了,房子多了,或晴或雨,或早晨或黃昏,各有不同的味道。
閱讀全文
朱敬一導讀/30年內全球8成財富 1成人掌握
朱敬一 — 2014年10月13日貧富不均漸趨惡化已是當前極受熱議的問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皮凱提從稅收與遺產紀錄著手,蒐集整理橫跨廿幾個國家、長達兩百多年的數據資料,分析全球財富分配動態,從中提出詮釋。過去主流意見認為,分配不均的情況會因經濟發展而減低;但皮凱提指出,資本主義經濟曾出現貧富差距縮小,是因兩次世界大戰與大蕭條摧毀財富積累,及當時的高累進稅政策。如今,各國政府應積極改革稅制,減低財富過度集中的趨勢,否則將危害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譯本將由衛城出版於十一月五日推出,本報特提前刊出書摘與書評,以饗讀者。
閱讀全文
李鴻源觀點:海濶台灣─看見福爾摩沙
李鴻源 — 2014年10月09日台灣這個同時擁有百座接近四千米高山的獨特島嶼,住了二千三百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除了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不說,我們這些所謂的漢人,移民到這片土地上多則三百年,少則數十年。但非常諷刺的是,我們的DNA還留在遙遠的黃土高原上而不自覺。
閱讀全文
重新出發 打造韌性都市
來源: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4年09月16日不需要非理性的衝突,應把小細節做大、把大題目集中、深入討論。不放棄追究真正的責任歸屬,將有經驗的官員和專業學者的力量結合,今天的討論內容和會議結論,將是下次研討會的基礎,我們將誠摯地邀請民眾積極參與。
閱讀全文
韌性都市概念落實
來源: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4年09月14日韌性是在環境變動,或外力的干擾、擾動下,尚能維持運作,確保環境中的每一個人、生命財產,以及都市機能等都能因應、安然無恙;或當都市遭受災害衝擊時,可以盡快回復或具備重組能量、恢復其都市生活的秩序、機能。不僅是維持或恢復舊有都市的系統機能,而且要能夠在未來的環境變動中能夠存續、再生,以因應新的趨勢,是最重要的課題。
閱讀全文
災害防救體系 不能只學美日一半-談美國 日本與台灣防災體制
來源: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4年09月11日台灣把每一個災害分到不同的部會處理,但部會是專業的主管機關,不是防災的專業單位,由於防災專業與主管專業完全不同,遇到不同災害時,就出現問題。採取單一特定災害管理方式,而非如美國共通管理架構方式(all-hazard approach)立法,導致無法整合各種災害之整備與應變機制。
閱讀全文
《重新出發 打造韌性都市》系列(一):想像2030年台灣的都市樣貌
來源: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 2014年09月10日本會即日起連續推出《重新出發 打造韌性都市》專輯,從石化災害、石化產業、防救災體制、永續都市規劃、國際城市案例等面向深入討論「韌性都市」的願景和台灣未來城市發展,以做為公共政策實質建議和法規增修具體方向,也邀請關心氣爆及都市規劃發展的公民朋友們一起關心!
閱讀全文
「房地合一」稅制改革應有配套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4年08月20日財政部日前公布全國賦稅收入統計,今年前7月稅收為1兆1,919億元,年增5.6%,創下歷年同期新高。但「土增稅」課徵件數則比去年同期減少2個百分點,7月土增稅更是衰退18.2%,已連續兩個月負成長。顯示政府推動「房地合一」的政策未演先轟動。最近地方稅務局寄出調查可以享用自住稅率房屋1家戶只能3間的「住家用房屋」回復單,更已經引起市場上賣壓風潮。然而推動「房地合一」所涉的稅制改革工程浩大,需有妥適的規畫與相關配套,才能順利成功。
閱讀全文
風險社會 別賭「不發生」機率
李永展 — 2014年08月13日高雄氣爆發生至今,令人擔心的除了始終不見一個有效調度與整合的救災架構、程序與方法,更隨著各種跡象與證據一點一滴揭露,所謂的真相,反倒成為各方互相推委塞責的出口。
閱讀全文
能源與節能減碳:一些重要的概念
楊日昌 — 2014年07月24日不論在世界或是在台灣,關心能源的人很多,聲音也都不小,但是對能源這個多元互相連動的複雜議題好像常常還是有點「各就立場,各取所需」的味道。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藉由一些概念的陳述,更系統化的從「執行面」(也就是「怎麼做」)的出發點來看能源今天面臨的諸多議題。對熟悉能源的人,希望能鼓勵他們去為必須要找到的答案做更深入的探討;對比較不熟悉能源但想多瞭解一點的人,則是希望能夠為他們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考方向。
閱讀全文
- 疫情專欄
- 余紀忠
- 余範英
- 李鴻源
- 於幼華
- 黃榮村
- 葉俊榮
- 王汎森
- 朱雲漢
- 南方朔
- 錢永祥
- 王健壯
- 陳添枝
- 許嘉棟
- 林聖芬
- 王伯元
- 朱敬一
- 歐陽嶠暉
- 何志欽
- 施振榮
- 楊日昌
- 李永展
- 洪奇昌
- 林建甫
- 王健全
- 林盛豐
- 林谷芳
- 周延鵬
- 郭正亮
- 潘罡
- 朱思潔
- 康復明
- 尚榮康
- 牛繼聖
- 柯佳吟
- 陳可慧
- 環境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