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活動訊息 / 本會近期動態 / [座談活動]數位建設翻轉台灣- 深思、追趕、整合

[座談活動]數位建設翻轉台灣- 深思、追趕、整合

本次座談與全球經濟轉型齊步,建構數位建設的應用與推廣,檢視政策推動現況、進度不前、制度障礙、爬梳困境,了解民間資源和需求何在,希望透過討論對話,找出問題癥結、鋪陳全方位的資源可能,探討可落實執行的具體方法,邀請產官學對話。

一、 緣起

回顧台灣篳路藍縷的經濟發展軌跡,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的產業轉型擠身全球產業鏈,奠定產業及資通訊產業發展的基礎。惟2000年後,全球化下資訊與通信技術革命帶動產業版圖快速更新,台灣引以為傲的晶圓代工業雖仍昂首全球,然未能及時布局數位藍海的思維,策略上需迎頭趕上建構網際網路、數位內容,強化生活品質,邁向創意發展的時代浪潮。

新政府上台後,先後推出「亞洲‧矽谷」、「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數位建設」等方案,意圖將台灣發展成智慧國家、數位島嶼,強化在數位4.0時代的國家競爭力。這些方案牽涉到跨部會間、中央與地方政府間、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和資源分配,起步之際方案紛陳,面對此跨時代的規劃轉折,基金會重視政府的團隊表現及對績效整合的全面檢視:如何透過綜觀全局的戰略規劃,鬆綁法規,將資本、技術、人才協調整合到位,善用台灣傲視國際的代工優勢轉軌數位經濟,並透過政府獎勵措施,打造創新和就業機會,與年輕人一起走向未來。

本次座談與全球經濟轉型齊步,建構數位建設的應用與推廣,檢視政策推動現況、進度不前、制度障礙、爬梳困境,了解民間資源和需求何在,希望透過討論對話,找出問題癥結、鋪陳全方位的資源可能,探討可落實執行的具體方法,邀請產官學對話。

二、討論內容

政府提出的經濟創新方案聚焦於數位建設,希望透過打造良好的數位環境以推動數位產業的創新,而從數位產業如何帶動台灣經濟的轉型?又如何勾勒一個數位產業的藍圖?以下從幾個層面開展討論:

(一) 累積多元優質文化內涵豐富硬體建設

打造良好數位環境,提升寬頻網路普及,以數位服務、數位內容、網路安全帶動經濟與社會發展,如推動產業轉型、接軌物聯網、落實循環經濟、規劃智慧城鄉、面對人口結構等。除硬體建設外,政府如何因應數位化時代隨之而來的經濟觀念,如共享經濟等?政府又如何在策略中注入軟體思維,確定國家未來發展前景與目標,觀念上推廣數位平權的社會發展、發展同時重視資訊安全,繼往開來重建有競爭力的優質文化內涵與特色。

(二) 人才培育與延攬國外人才

人才一直是數位時代創新創意的核心,如何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目前國發會為此推出《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雇用法草案》,從簽證、工作、居留等七大面向來完善留才環境,但政策上是否能落實延攬國外人才?如何培育國內人具有創造力與國際視野的人才?自國民教育、技職教育與高等研究教育要如何分工與整合,在不同的職涯階段持續提供學習環境?評估專業的研究機構,檢視工研院、資策會的角色與功能,評估研訓與延攬的平台,及如何努力擴散創新發展的數位建設生態體系(Eco-system)?在民間社會需求、企業開發轉型的過程中,如何跨部會進行法令鬆綁、或獎勵措施的提供,試問政府在其中可動員的力量?

(三) 產業轉軌創新、連結技術整合

台灣新創產業如何立基於以往代工產業優勢,並找到轉型出路?政府推動數位產業目的在投資未來,要如何讓計畫中培育產出的數位內容與台灣當前產業進行結合,並回應市場需求?科技部目前有創新創業鏈結計畫,企圖打造一創新創業平台,針對技術延續與發展與企業進行媒合。此外,經濟部也推動法人革新,試圖連結產業化與基礎研究。應如何穩定繼承以往的技術成果,並持續創新?固有的產業與創新技術之間如何進行連結並轉化?而台灣的技術要如何與國際規格接軌?而在人口結構高齡化、少子化的社會,如何整合智慧服務?在資源有限的當下,如何推廣循環經濟,處理水循環、節能減電,輔以數據資料演算、以智慧化規劃掌控。

(四) 政府法規鬆綁與獎勵政策

自1960年代以來,政府推出《獎勵投資條例》,透過發展外銷與減免租稅帶動ICT產業等製造業的蓬勃發展。但今日科技服務業的興起,法令上如何與時俱進,在現有法令上進行鬆綁,制定專法或是以獎勵方式來提拔新興產業?

(五) 專利與併購

專利的發展可穩定創新產業的技術版圖。而我國的專利數雖然不少,卻未能在產業發展上見諸功效與力道。台灣專利佈局的前景與隱憂需大量投資?如何建構研發團隊的專利與產品的管道?政府的思維又如何能在人才、技術與市場的國際競爭版圖上,結合有前瞻企圖的規模企業,運用投資、併購的方式,為產業發展作企業後盾擴展國際競爭的潛力。

(六) 企業經驗的整合與數位化

大型企業有資源與時俱進於落實數位經營,如ERP系統與雲端的建置、資安的維護等,但目前中小企業可如何透過數位計畫協助新興產業,擴大性能,並協助中小企業接軌數位化?

(七) 新創產業育成

轉型中的民間機構如何扶持新創產業的成長?而在創投過程如何將台灣與國際網絡連結?

(八) 民間機構的結合與參與

數位產業需整合政府、民間資源並作雙向溝通、整合。引進關鍵帶動人才,如當年石滋宜於孫運璿院長時代以生產力中心,提供與推動無數公民營產業的培訓與研發機會。今有政府前瞻數位建設計畫中「機器人自造基地」一項,引進創意人才杜奕瑾的AI實驗室有如何的合作與支持規劃?又,政府計畫中與民間最直接相關的智慧城市打造,如何透過智慧城市計畫與地方政府、民間機構合作,並營造新生活、新環境?

三、 與談人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添枝(國發會主委)

周延鵬(世博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執行長、前鴻海法務長)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兼榮譽董事長)

劉克振(研華科技董事長)

王雲(工研院專家)

王伯元(怡和創業投資集團董事長)

曾銘宗(立法委員)

游直翰(沛星互動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

 

四、時間:106年9月2日下午2:00—5:10

五、地點:中國時報大樓8樓(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303號)

六、座談流程

2:00—2:10主持人開場

2:10—4:30與談人發言

4:30—5:00回應與討論

5:00—5:10主持人結語

參與者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添枝(國發會主委)、周延鵬(世博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執行長、前鴻海法務長)、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兼榮譽董事長)、劉克振(研華科技董事長)、王雲(工研院專家)、王伯元(怡和創業投資集團董事長)、曾銘宗(立法委員)、游直翰(沛星互動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

引用來源:

連絡電話 23065297#307

« 2024 十一月 »
十一月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