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青貧世代、走自我未來」系列之一: 重建青貧世代的正向心靈
前言:
「窮忙」一詞引起當代許多人的共感,窮忙除了是物質上的外在環境、社會結構的問題外,也是精神與心靈上的危機。我們不禁提問:這個世代究竟在精神狀況上出了甚麼問題?知名作家西蒙‧斯涅克近期在社群網站上廣為流傳的一段專訪中提出千禧世代的職場問題或許可以提供青年精神危機起因的一些線索。他認為青年因為家庭環境讓年輕人自尊心變低、科技成癮導致無法建立人際深層關係、想要立即滿足而失去耐心、只關心成效與數字的企業環境無法讓年輕人有健全的成長等。透過理解這些原因,我們反省自身,並多方汲取前輩經驗,或許有助於我們釐清、接受自己並重建積極正向的心態。
李瑞華老師為美國史丹佛大學管理學碩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專任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外聘教授。他是精通東西方管理精髓的國際管理專家,並多次被評選為「傑出教師」、「EMBA名師」等榮譽。他生長於新加坡,自1989年居住於北京、香港、臺灣。他對台灣這塊土地有獨特的觀察與情感。2004年他自專業經理人生涯引退,專注於管理教育工作。之前在多家世界頂尖企業擔任高階主管,歷任台積電人資副總、朗訊科技亞太區副總裁、GE中國區總經理、杜邦東南亞區業務經理。他在管理課堂說過:管理好自己才能管好他人。透過李瑞華老師的思考與分享,在徬徨的年代做自己的主人。
以下透過李瑞華老師的經驗分享與鼓勵給我們一些方向的提示。
-----------------------------------------------------------
口述/李瑞華老師 整理/黃雅慧
貧窮的家庭背景成為我的精神資產
我知道自己很窮。從有記憶開始的家就是兩層樓房,現在已經因為都更不在了。我在類似圖一形式的房子住到小學二年級。我們家就在樓上,樓上住了三家人,共用廚房、廁所,一家七口住在不到10坪房間,那個時候租金加水電費一個月大概六十塊新加坡幣,是我爸爸六天的工資。我爸爸是油漆匠,一年365天,只有除夕到初三休息,初四就開工。如果平常沒上班是壞消息,因為沒收入,所以很窮;我從國中開始很忙,自己有很多想法跟事情要去做。我從台積電退下來已經十多年還是很忙。
窮不一定不好,我從社會底層開始到變成上流社會,我的兩個孩子過的日子跟我不一樣。我常常告訴他們,我爸爸給我最大的財富是年輕那些窮日子,我每天提醒他們沒有這樣的經歷是我最擔心的一件事。窮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資產。孔子說過一句話:「吾少也賤」,他其實在一個很貧苦的單親家庭長大。另一個古賢孟子,從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知道他住在墳墓、屠宰場旁邊,用今天的視角來看,他也是生長在一個比較貧困的單親家庭,但他們成就非凡。我翻身時念念不忘窮日子帶給我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而且它真正成了我人格很重要的基因。
窮有兩種,一種是物質的窮,一種是精神的窮。《窮忙》這本書大部分討論經濟問題與現象,更多是物質方面的窮。但物質方面的窮與精神方面的窮是有關係的。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雞和雞蛋的問題。比如我自己,我就是物質上面的窮帶給我精神上的富,相反的,就是因為精神上的富讓我脫離物質上的窮,這值得我們大家去思考。
忙碌的方向要正確
我常跟企業家學生說,如果你當大老闆,那麼忙不見得是好事,重點是你在忙甚麼,怎麼忙?如果在忙的是不對的事情,或你時間管理的方式不對,那你的忙可能是白忙、瞎忙,可能會陷進窮忙的漩渦裡跑不出來。如果你在物質跟精神裡悟出一些道理,又知道兩者之間的關係,不只純粹追求物質富有,還重視精神層面富有,在物質層面脫貧,更要在精神層面脫貧,你的忙可能會有方向,當你找到方向,你可能也會找到方法。這樣就能脫離沒有用並讓你逃不出漩渦的忙碌、盲目跟最後的茫然。茫然是看不到希望了,看不到路了,且覺得自己走不出來,也甚至沒有信心想要走出來,那是非常可悲的現象。如何讓我們的窮忙是具有建設性的,讓我們變得更好的窮忙,最後可能變的不窮,甚至珍惜窮過的財富,然後是有意義有方向的忙。
忙有兩種,一種是純粹的忙,在一定時間內做很多事,另一種忙是有生產力、有價值、有意義的忙。時間是有限的,資源、能力更是有限的,所以要有一個優先順序,要在想做的事情裡挑最值得去做且能做的不錯的事情,如果能這樣,可能就不這麼忙。
跟大家分享幾個忙的狀況。首先,做事沒目的與初衷當然很忙;還有一種忙是埋怨,一面作事一面埋怨肯定忙,因為效率是非常低的;埋怨自己沒有時間。當你越有時間,效率是越低的,所以往往星期天的效率是最低,投訴自己沒有時間的人其實時間浪費得更多,最後會把很多事情堆積在一起就會變得更忙;還有一種忙是聽令於別人而沒有想清楚到底要做甚麼。很多人會無奈回我沒有辦法選擇我的老闆。我常更正大家這種觀念,每一個人最大的權利就是你可以開除老闆,但你不能濫用這個權力。老闆是你的選擇,不是他選你,你也在選他。我選這個公司、工作、老闆、同事,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當你有這些概念,或許你就會找到你的方向與目的,或許你的時間會更有效得利用;還有一種人是整天都問別人該怎麼辦,請教別人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沒有主見,就沒有自己的方向。方向是很重要的概念,尤其是人生的方向。方向到底是對的還是不對的,這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Simon Sinek說過一段話:「Working hard for something we don’t care about is called stress; working hard for something we love is called passion.」,這段話告訴我們兩個概念。窮跟忙帶來的是壓力,壓力也是我們成長與創新的動力,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感覺,當你為真正喜歡的事情去努力的時候,不管多忙都覺得值得,那是一種激情。我們窮忙是因為我們找不到方向、目的與意義而造成的後果。
小貼士: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是作家,也是激勵型的演說家。他曾談論千禧世代在職場的問題並引起廣大迴響。相關訪談內容可見連結: 千禧世代在職場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 SIMON SINEK 賽門.西奈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GIDRT5U2C ;千禧世代訪談的後續及補充 - SIMON SINEK 賽門.西奈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ISVLZEM-B8 。 |
---|
中華傳統思想提供的立人智慧
我要給大家一個概念:「心想事成」。窮忙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敢去想,比如今天我們來研究如何把一片沙漠變成一片草原,我估計參與討論的人很少,當你沒有條件的時候,想這麼大的題目的時候一定是窮忙。你沒有辦法讓一片沙漠變成一片草原,因為你要有資源,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要去做這件事。但不要因為這樣就不想,我鼓勵你去想,我不能改變這片大沙漠變成大草原,但我能找到一點水源,在沙漠裡營造我自己的一片小小綠洲,這就是找到了方向。
但要怎麼想?首先要腳踏實地的想,想自己相信且能夠做的事,要敢去想並實際地去想。另一個是成,你要敢想,心不想,事情成的機率近於零。只要你敢去想,想的時候有一定的方法,想對的且真正能做到的事,腳踏實地去想,這樣成功機率會比較高。但真正要大幅度提高機率,最後做到心想事成,我覺得一個重要的觀念要加進來,在心想與事成之間加一個「力行」,要努力去執行。力行概念也是我們為什麼窮忙不出結果的原因。那就是我們沒有這種紀律,沒有這種堅持,沒有這種毅力,因為你不堅持所以事不成。
你要聚焦你能夠影響的事情,並做出選擇。這跟我們中華文化裡的「因、緣、果」概念非常有關係,因果關係是東、西方都有,但「緣」是東方人很特別的概念,所謂「因」是內在條件,「緣」是外在條件,緣來時要把握,不能在那邊等。有些事你不能影響,比如你無法決定出生在何種家庭,但另外一部分是你可以影響的,要做甚麼、往哪個方向走、追求甚麼樣的人生,這是你自己的因,這是你可以把握的,你可以控制型塑的。
又如「不怨天、不尤人」,怨天尤人沒有用,只會讓自己感覺更不好。感覺不好比真正不好還嚴重。我到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不丹旅行的時候,那邊老百姓都不追求過多的物質條件,他的經濟非常落後,但他的文明與精神面貌是發達的。這就值得我們去思考,不怨天不尤人,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獨善其身是讓自己變得更好,不要成為別人的負擔、社會的包袱,只有自己好起來之後才能達則兼善天下。這是兩千多年前老祖宗的智慧。我們用這樣的思維更有可能走出窮忙的困境。
「盡人事聽天命」,我是不信命的人,後來我真正理解這句話重點在前半部-「盡人事」,能做要努力去做,不能做則聽天命,接受大自然的安排,如果有這樣的想法,我們比較能跳脫窮忙困境,這就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要的核心--「反求諸己」的概念,要問:「我能做甚麼,我要做什麼」。要在你能做的事情作一定的選擇。
西方思維帶來不窮忙的啟發
一位美國牧師提出來的一段話,這段話影響很多人,它甚至是美國匿名戒酒協會AA協會的核心價值:「神給了我平靜的心去接受我不能夠改變的事實,但又給了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最重要的是他給了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這句話就是中文「盡人事,聽天命」,你不能改變的事就坦然接受,但要把精力、資源與時間投資在你能夠改變的事情,而且要勇敢面對與執行。
海倫凱勒是第一個拿到文學學士學位的盲人,她說:「最糟糕的不是你眼睛看不見,而是你眼睛看見但其實你沒有看見。」我相信大多數的窮忙都是這個問題。就是你眼睛看見,但你並未看到精神層面的東西。
一個人不能作所有事情,但至少可以作一些事情。那些我能夠做的事情要有所選擇,認真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