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分享社會與貧富差距

分享社會與貧富差距

台灣正處於全球化、在地化的互補和矛盾中,帶來一連串經濟、文化及政治的衝擊環境,故我們強調「分享」,一方面呼籲人們重視專業倫理、弱勢權益、資源的分配落差、家庭與社會失序,另一方面則要重塑社會的基本價值。此外,臺灣的貧富差距不容忽視,未來問題將更趨嚴峻,需要集眾人智慧,尋求解決之道。...
背景說明

台灣正處於全球化、在地化的互補和矛盾中,帶來一連串經濟、文化及政治的衝擊環境,期盼以溝通來面對歷史記憶與族群意識,提升法治觀念及價值倫理,重建民主社會素養,更期盼釐清公共領域及私領域之界限,實踐公民社會的精神,故我們強調「分享」,一方面呼籲人們重視專業倫理、弱勢權益、資源的分配落差、家庭與社會失序,另一方面則要努力豐富藝術人文素養,重塑社會的基本價值。

臺灣的貧富差距自2001年驟然擴大是社會基本現實,依行政院主計處歷年的「家庭收支調查」來看,家戶可支配所得由小至大排列分成5等分,從2001年迄2016年,最高20%家庭和最低20%家庭所得差距倍數幾乎都在6倍以上。另根據財政資訊中心發布2015 年度綜所稅申報資料,所得在前 5% 的家庭,平均年所得為新台幣 471.5萬元,最後 5% 的家庭,平均年所得僅 4.7 萬元,差距達百倍,為歷年次高。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訪台時指出,台灣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貧富不均,財富集中少數人身上,顯示出貧富差距過大問題,不容忽視。

政府雖不斷擴大公共預算支出、開辦社會保險、社福津貼加碼,推動租稅改革,試圖透過所得重分配來縮短貧富差距,但人民對於生活改善的「無感」、經濟條件未提升的「有感」,顯示縮短貧富差距效果不彰。AI科技進步,將大幅取代人類工作機會,貧富問題將更趨嚴峻,需要集眾人智慧,尋求解決之道。

新聞導覽

高齡》日本2040年戶長超過75歲的家庭達1/4 考驗社會安全網

來源: 日經中文網、世界日報、上報 2019年04月23日

根據日本政府最新預測報告,2040年的日本家庭將有近四分之一是由75歲以上老人擔任戶長,且這些人大多數是獨居老人,反映出日本不只人口老化的趨勢未變,同時加上孤獨化,將對日本的社會安全網造成更大壓力。 閱讀全文

戴肇洋:薪資再創新高的虛幻與解方

來源: 工商時報 2019年03月26日

國內受僱員工因薪資逐漸M型化而淪為貧窮化,其實已意味著薪資成長空間難以追上物價上揚幅度,最後被迫陷入貧窮循環。 閱讀全文

政治》從全球史看近世中國的興衰

來源: 多元 2019年02月25日

編按:2018年11月14日在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從全球史看近世中國的興衰」論壇,該論壇由香港大學梁其姿教授主持,新加坡國立大學王賡武先生、台北中研院朱雲漢先生和葛兆光先生,分別從新加坡、台灣、大陸學者的不同視角,對這一主題進行闡述。 閱讀全文

台商回流用水增 水利署盤點供水

來源: 中時電子報 2019年01月17日

中美貿易戰促使台商回流,但不少台商擔心缺工、缺水、缺電、缺地,為了解決台商困難,政府「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今年正式上路,經濟部水利署9日指出,已盤點全台共76處工業區、科學園區,評估台商回流所需的用水沒有問題。 閱讀全文

都更失靈 學者建議回歸都計

來源: 中時電子報 2018年11月09日

都市更新推行多年,面臨各種困境,導致「失靈」,前台北市都發局長、政大地政學系教授邊泰明在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台灣都市更新失靈癥結與對策」論壇中,點出都更的四大困境,並建議都市更新應回歸都市計畫角度;都市計畫的細部規畫也應和都更接軌,以符合實際公共利益需求。 閱讀全文

社會》政院推托育補助回應少子問題

來源: 多元 2018年07月27日

編按:2017年我國總生育率1.13,全球倒數第3名,僅超越澳門0.95、新加坡0.83。面對死亡率快要超越出生率,學者認為要從經濟面下手解決問題。行政院會於26日通過少子女化對策,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家長若把0到2歲孩子送至與政府簽約的準公共化保母或私托照顧,一般家庭補助每人每月定額新台幣6000元。 閱讀全文

高齡》衛福部長照喘息服務新制7月上路

來源: 聯合報 2018年06月19日

編按:衛福部日前預告「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原則」草案,明訂提供家庭照顧者喘息服務、情緒支持等,新制最快七月公告上路。但長期關注長照政策研究者則認為可能又是一件國王的新衣。 閱讀全文

高齡》財政部促參修法 納入長照項目

來源: 聯合報 2018年06月15日

編按:財政部修正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施行細則,長照設施為社會福利設施,以落實行政院加速投資台灣政策,活絡經濟發展,提升民間投資動能。其中將長照納入促參令人矚目。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基金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