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分享社會與貧富差距

分享社會與貧富差距

台灣正處於全球化、在地化的互補和矛盾中,帶來一連串經濟、文化及政治的衝擊環境,故我們強調「分享」,一方面呼籲人們重視專業倫理、弱勢權益、資源的分配落差、家庭與社會失序,另一方面則要重塑社會的基本價值。此外,臺灣的貧富差距不容忽視,未來問題將更趨嚴峻,需要集眾人智慧,尋求解決之道。...
背景說明

台灣正處於全球化、在地化的互補和矛盾中,帶來一連串經濟、文化及政治的衝擊環境,期盼以溝通來面對歷史記憶與族群意識,提升法治觀念及價值倫理,重建民主社會素養,更期盼釐清公共領域及私領域之界限,實踐公民社會的精神,故我們強調「分享」,一方面呼籲人們重視專業倫理、弱勢權益、資源的分配落差、家庭與社會失序,另一方面則要努力豐富藝術人文素養,重塑社會的基本價值。

臺灣的貧富差距自2001年驟然擴大是社會基本現實,依行政院主計處歷年的「家庭收支調查」來看,家戶可支配所得由小至大排列分成5等分,從2001年迄2016年,最高20%家庭和最低20%家庭所得差距倍數幾乎都在6倍以上。另根據財政資訊中心發布2015 年度綜所稅申報資料,所得在前 5% 的家庭,平均年所得為新台幣 471.5萬元,最後 5% 的家庭,平均年所得僅 4.7 萬元,差距達百倍,為歷年次高。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訪台時指出,台灣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貧富不均,財富集中少數人身上,顯示出貧富差距過大問題,不容忽視。

政府雖不斷擴大公共預算支出、開辦社會保險、社福津貼加碼,推動租稅改革,試圖透過所得重分配來縮短貧富差距,但人民對於生活改善的「無感」、經濟條件未提升的「有感」,顯示縮短貧富差距效果不彰。AI科技進步,將大幅取代人類工作機會,貧富問題將更趨嚴峻,需要集眾人智慧,尋求解決之道。

新聞導覽

後疫情時期 中產階級消失貧富差距拉大

來源: 科技 2021年04月19日

美國、中國帶動的全球經濟已經熱烈迎接 V 型反彈,股市漲至歷史新高,消費增溫需求大增,全球經濟也將受益,但是經濟學家沒有投資人那麼樂觀,疫情過後使全球中產階級人數加速消失,就業不確定性仍在,加上債務高漲,疫情將對世界經濟留下持久傷痕。 閱讀全文

生育率結婚率創新低 最新調查公布5大原因

來源: 多元 2021年04月08日

內政部統計,去年台灣人口首度呈現負成長,今年1月新生兒總數更首次單月跌破萬人,且在去年結婚率低的情況下,恐怕連帶影響出生率;據yes123最新調查,去年台灣新生兒人數16.5萬,創史上新低,而且人口首度呈現「負成長」;結婚對數也僅剩12.17萬對,則是2009年以來另一個低點。 閱讀全文

窮忙世代 青壯年零存款比例創歷年新高

來源: 經濟日報 2021年03月25日

過去一年面對疫情衝擊,對「三十而立」的青年勞工來說也並不好過,根據yes123今(23)日公布的「青年勞工甘苦談與職場追夢調查」發現,「39歲(含)以下」的上班族衡量目前每月財務狀況,35%表示是赤字,更令人擔憂的是本身「沒有存款(0元)」,比例破紀錄,逼近二成。 閱讀全文

人口政策負成長 立委促國發會提報告

來源: 聯合報 2021年03月19日

整個亞洲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都面臨人口結構改變的問題,台灣在今年進入出生與死亡人口的交叉,正式出現負成長情形,人口老化的問題已變成無法輕忽的部分。日前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質疑,國發會政策雖提出亞洲矽谷等目標,卻沒有台灣人口少子化及老化問題的具體因應措施,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以降低年輕人開銷、延攬僑生、長照協助等三大策略回應,並將於下月擬定少子化規劃報告。 閱讀全文

無法催生的嬰兒潮 新冠疫情下的全球人口變化

來源: BBC 2021年03月19日

新冠疫情期間封鎖期間外界一般認為會帶來一波嬰兒潮,但令人吃驚的是,全世界反倒要面臨的是嬰兒低潮。除了東亞各國紛紛在今年年初來到人口負成長,研究也顯示美國正面臨百年來最大的生育下滑,而在歐洲部分地區,下滑幅度更大。 閱讀全文

疫情擴大矽谷貧富差距

來源: 中國時報 2021年03月15日

去年疫情肆虐並未加速矽谷人才外移,反而吸引更多資金湧入,但這些資金只造福金字塔頂端的科技新貴,其他產業勞工卻因疫情而更加困苦。 閱讀全文

青少年憂鬱問題:用心父母卻養出最不快樂世代?

來源: 聯合報 2021年03月11日

家長正面對史上最願意親近父母,卻最不快樂的一代。在衛福部「一○七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有百分之六十七點五的少年表示「與母親感情融洽經常聊天」,與父親也有百分之五十五點六。但他們也是史上自殺率和憂鬱症比例最高的一代,衛福部統計,二○一九年的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及三十歲以下服用抗憂鬱藥的人數都創下歷年新高。 閱讀全文

生育率怎麼救? 醫師剖析現代女性需要的是這些

來源: 聯合報 2021年03月11日

根據國發會推估,2022年台灣總生育率將再度低於1,儘管生育率如此低迷,投入婦產科的女醫師卻越來越多。兩位女性婦產科醫師指出,提高生育率的關鍵並不在補助產檢、發育兒津貼這些「給寶寶」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必須翻轉:別再弱化孕婦、別再強求孕婦為某些難以預期的風險負責、努力追求性別分工平等,並認知到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女人的成就也不該被限縮在母職。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你說,艋舺到底有什麼?那些掉在歷史夾縫的都市變遷

2020年06月09日

艋舺在過去50年來,歷經清代、日治的繁華,已漸漸趨向沒落、邊陲化。社經結構變遷後,高齡化、廟宇集結等現狀又使周遭成為一種不安全、紊亂與錯綜複雜的舊城象徵。即使與西門町鬧區相隔不遠,這一帶除了龍山寺有較多觀光客以外,的確不像是其他年輕族群會出沒的光鮮亮麗區域。即使是研究者也多朝向華西街、煙花巷、龍山寺廣場遊民等議題探討,而較少讓現今這塊地區與300多年來的歷史風華連結。 閱讀全文

公義與永續》面對高齡社會—打造友善新環境(二)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2018年06月15日

今年3月根據主計處資料統計,我國人口老化達14%,正式步入高齡社會。打造韌性都市,不能單靠政府部門,在地人的投入是關鍵,其參與也涉及社經資源的大量注入,中央政策必須明確,地方則須因地制宜,搭配執行應有私部門參與,形成的產業鏈也是重點。目前老年照護、社會保險和醫療照護之安全議題雖備受關注。 閱讀全文

公義與永續》面對高齡社會—打造友善新環境(一)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2018年06月07日

今年3月根據主計處資料統計,我國人口老化達14%,正式步入高齡社會。打造韌性都市,不能單靠政府部門,在地人的投入是關鍵,其參與也涉及社經資源的大量注入,中央政策必須明確,地方則須因地制宜,搭配執行應有私部門參與,形成的產業鏈也是重點。目前老年照護、社會保險和醫療照護之安全議題雖備受關注。 閱讀全文

引領大思潮--記「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研討會

余範英 2017年11月30日

民國七十年代初是台灣能否從舊威權體制邁向新公民社會的不確定年代,外在環境上,我們剛走過外交孤危,內部發展上,則經歷了政治高壓和文學思潮辯證,而同時,各項建議基礎也正告完成。整體社會在深徹的歷練之後,產生迫急的改革願望,長久以來在威權體制下所累積的能量恰如弦上之箭,....... 閱讀全文

打造高齡社會安居家園專題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2017年06月28日

編按: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預估2017年成為高齡社會(老年人口超過14%),2026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超過20%)。從相關數據可看出,我國高齡化、少子化的問題急需得到正視。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於2016年從永續發展的角度開啟高齡化社會的討論,分別於2016/9/14、2016/11/22、2016/12/13、2017/5/18日共舉辦四場以因應高齡社會為核心的座談會。 閱讀全文

朱敬一台大演講相關報導(0922)

朱 敬一 2016年09月23日

編按:中研院院士朱敬一22日晚間於台大以"我的學思歷程"為題進行演講。講座內容談論到「台灣社會各個面向的不公平」,他也對現正熱烈討論的年金改革議題發表看法。 閱讀全文

「文化台獨」之我感

王 伯元 2016年08月06日

台灣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除了原住民外,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在不同的時間點自大陸移民到台灣,幾百年來華夏中原的文化包含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風俗習慣,隨著先民播遷到這塊土地上生根、茁壯。歷史的延革更讓台灣文化融入了原住民文化的純真樂觀、西方文化的創新活潑,以及日本文化的樸實嚴謹,展現出多元而豐富的內涵。 閱讀全文

李永展:「小我」與「大我」之間

李永展:「小我」與「大我」之間

李永展 2014年12月23日

近年來台灣人民以街頭上的眾聲喧嘩、網路中的集結宣洩,以各種反抗形式和參與方法對這個社會、國家與世界的傾斜與顛倒進行修正與扭轉,逐漸累積公民意識與能量。而這些建構公民社會的努力,正是在大我與小我、大發展與小確幸的鴻溝之間,極具意義的跨越。 閱讀全文

基金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