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社會與貧富差距
- 背景說明
-
台灣正處於全球化、在地化的互補和矛盾中,帶來一連串經濟、文化及政治的衝擊環境,期盼以溝通來面對歷史記憶與族群意識,提升法治觀念及價值倫理,重建民主社會素養,更期盼釐清公共領域及私領域之界限,實踐公民社會的精神,故我們強調「分享」,一方面呼籲人們重視專業倫理、弱勢權益、資源的分配落差、家庭與社會失序,另一方面則要努力豐富藝術人文素養,重塑社會的基本價值。
臺灣的貧富差距自2001年驟然擴大是社會基本現實,依行政院主計處歷年的「家庭收支調查」來看,家戶可支配所得由小至大排列分成5等分,從2001年迄2016年,最高20%家庭和最低20%家庭所得差距倍數幾乎都在6倍以上。另根據財政資訊中心發布2015 年度綜所稅申報資料,所得在前 5% 的家庭,平均年所得為新台幣 471.5萬元,最後 5% 的家庭,平均年所得僅 4.7 萬元,差距達百倍,為歷年次高。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訪台時指出,台灣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貧富不均,財富集中少數人身上,顯示出貧富差距過大問題,不容忽視。
政府雖不斷擴大公共預算支出、開辦社會保險、社福津貼加碼,推動租稅改革,試圖透過所得重分配來縮短貧富差距,但人民對於生活改善的「無感」、經濟條件未提升的「有感」,顯示縮短貧富差距效果不彰。AI科技進步,將大幅取代人類工作機會,貧富問題將更趨嚴峻,需要集眾人智慧,尋求解決之道。
- 新聞導覽
-
【地方大小事】台灣「地方創生二年」,國發會推動重點能滿足實際需求嗎?
來源: 關鍵評論網 — 2020年04月29日編按:在台灣「地方創生二年」的推動重點中,我們看到了「均衡台灣資源」的願景,但似乎沒聽到更多實際的制度支援,與地方創生相關基本法規立法議題。
閱讀全文
讓私校願退場 黃榮村籲設立暫行的特別條例
來源: 中時 — 2020年03月02日編按:1990年代以來,臺灣進行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其中「廣設大學」令人詬病,前總統李登輝更將矛頭指向李遠哲引介美國式教育漏洞百出,但李遠哲於2016年自傳中表示,廣設大學非他所意,他提議的是增加公立大學的「容量」,無論教改的真相為何,主導者都間接承認以失敗告終,更尤其在面臨全球少子化下,許多學校因招生不足,恐怕勒令退場。
閱讀全文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 勞部:半年後上路
來源: 聯合新聞網 — 2020年01月17日編按:2019年12月4日總統公布「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施行日期再由行政院定之。勞動部指出,因還需訂立銀髮人才中心、雇用退休、職務再設計、創業、訓練等7個相關子法,同時向企業宣導新法,期待最快半年後上路實施。
閱讀全文
高齡化、少子化又怎樣? 人口學者貝斯圖:人口問題不一定要靠生小孩解決
來源: 風傳媒 — 2020年01月17日編按:人口學家具斯圖於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主辦的「台北沙龍」中提到少子化問題是現象,面對頭痛的少子化問題,可以有那些對策及思考。
閱讀全文
少子化並非立即的危機,老年化和自動化才是接下來無比重大的考驗
來源: 關鍵評論 — 2020年01月09日編按: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公布2019年世界各國預期的生育率排名,在200個國家中台灣以每個婦女平均生產1.218個嬰孩排名墊底。對於出生率即將全球倒數第一,台灣國發會發文澄清,台灣2018年總生育率1.06人,而南韓2018年0.98人更低於我國,所以台灣生育率並非兩百個國家中墊底。
閱讀全文
基本工資調漲越不過貧窮線
來源: 多元 — 2020年01月08日編按:臺大教授薛承泰指出根據社會救助法,「最低生活費」(俗稱「貧窮線」)計算自家戶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百分之六十。「中低收入戶」則是採「最低生活費」一點五倍計算,但不得超過全國中位數。
閱讀全文
因應少子高齡 央行:宜擴大財源推動
來源: 多元 — 2020年01月06日編按:2019年少子化趨勢,台灣人口出生率,世界排名「吊車尾」,政府推獎勵生育的措施,減輕年青人的負擔,讓他們敢放心多生幾個小孩,試圖讓台灣不斷下滑的生育率能夠谷底翻升。
閱讀全文
日本出生人數跌破90萬 積極爭取國外特定技能
來源: 多元 — 2019年12月27日編者按:台灣英文報報導「台灣全排名倒數第一」,觀察日本於高齡化、少子化下的政策,台灣能否為借鏡,尋找出台灣針對高齡少子化的解決方針。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近幾年在相關議題上舉辦的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