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評美國QE3與歐洲OMT
劉憶如 — 2012年09月17日繼九月六日歐洲央行宣布政策猛藥OMT(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s)之後,美國緊接著於上周四(九月十三)第三度祭出非正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3)。歐洲的OMT解決的是燃眉之急;而美國的QE3則顯示經濟復原情況不如理想。因此,市場上雖產生資金慶祝行情,但這些「非傳統」的政策背後所凸顯的問題,不應輕忽對待。
這兩項政策之所以「非傳統」,是因為這兩個歐洲及美國的央行政策,其實都違背了中央銀行獨立性原則。但明知如此,卻仍作此決定,理由卻有所不同。
以歐洲央行的OMT而言,承諾歐洲央行未來將「無限量購買」那些出了問題的歐元國之公債,其實是把「歐元國債」「貨幣化」,而這種以發行鈔票收購政府債務的行為,是傳統上中央銀行極力避免的;這更也是歐元國投票決定是否採行OMT時,德國投下反對票之故。但是,即使是最堅持原則的德國,卻也在上星期德國法院通過承認這種種「非傳統」的政策並未違憲,當然也是基於同意歐元的情況已無他解。
但是,歐洲OMT雖同意在必要時,無限量購買公債;卻是有附帶決議的,條件是必須採行最不討好的緊縮財政政策。
情況最危急的西班牙和義大利,也因此不想領情,在OMT通過後分別出面表示他們並不需要救助。日後,任何一個歐元國家隨著債務到期,能償還最好;但如無法償還,再怎麼不願意,也只好準備接受援助,樽節過日了。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OMT的通過,也因此真令人鬆一大口氣。需要援助的國家即使緊衣縮食,但至少不會因國家面臨倒帳風險,因而被迫脫離歐元區;歐元制度也因此不會產生骨牌效應而分崩離析。只是,即使是鬆了一口氣,我們也須認知到當歐洲採緊縮政策時,亞洲的出口所受到的衝擊,將是全面性的。
另一方面,最新通過的QE3雖也違背央行獨立性,但與OMT本質上有極大的不同。第一,QE3的推出雖是市場長久以來的期待,但其實它並不是一個像OMT一樣「非做不可」的政策。因為,即使美國景氣復甦不如期待,目前卻並沒有任何系統性的倒帳風險。
第二,QE3購買的將是美國不動產抵押債券,而非像OMT是購買政府公債。美國聯準會雖說明希望藉此壓低長天期的房貸利率,並藉以帶動房地產投資及加強經濟動能,但以量化寬鬆這種直接對市場注入資金的方式,去拉抬某一種市場價格,也是二○○八以前的聯準會不可能會做的事吧。
第三,更重要的,OMT購買公債的前提條件是緊縮過日,所以性質上比較屬於「天助自助者」型態。而且一個接受了援助的國家緊縮過日,雖是苦日子,但卻有助於長期發展的健全。相對地,QE3則僅是希望降低房貸利率以促進投資,是否奏效還是未知數,但卻可能像二○○○年時一樣,低利政策卻引發日後通膨壓力與榮景假象。
整體而言,QE3直接創造資金行情,因此不論未來造成多少後遺症,在今天,它是受歡迎的;而OMT卻是一帖苦口的良藥,生病的人一旦開始服用,必定叫苦連天。但短期內,市場是否分辨二者的差異?或是不分青紅皂白,先慶祝了再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