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全球經濟金融環境與政策 / 專家觀點 / 台灣總體經濟發展瓶頸與挑戰

台灣總體經濟發展瓶頸與挑戰

華而誠

過去10年,我們目睹一些發達經濟體房地產和信貸的崛起以及泡沫破滅,包括最為明顯的美國,它引起了西方世界二戰之後最嚴重的一次衰退。同時,臺灣經濟增長也在泥濘中掙扎,是亞洲四小龍中表現最差的。臺灣經濟暴露在一系列結構性脆弱之下。首先,它過於依賴巨額貿易盈餘來支持增長,把希望寄託於經濟危機之後西方發達經濟體虛弱的需求是很不可靠的。(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巨額盈餘,主要是由於雇傭大陸勞動者作為生產平臺以出口歐盟和美國造成的,歐盟和美國是中國以及其他區域最大的兩個出口市場。)其次,在過去十年低的經濟增長(大約比此前的十年的經濟增長水準低了2.7%),一部分是由於全要素生產力水準低下造成的,說明了創新和技術進步緩慢。如果這一態勢不能扭轉,臺灣的潛在增長會減緩,因此要承受經歷更久的時間來追趕西方生活水準的後果。

西方經濟在全球經濟危機之後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在西方發達經濟體還在經歷微溫復蘇時,已經快速的恢復。這一情形說明以大中華區(包括臺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為首的東亞,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主要增長點。要實現這一美好的展望關鍵是持續的達到強勁增長,同時糾正臺灣和中國大陸在宏觀經濟方面的不平衡。

中國期望著調整政策以使得消費更加強勁,同時依靠城市化和全球化來刺激增長。如果這些政策奏效,在“十二五”規劃期間經濟可能經歷平均每年8%的增長,比計畫高出1%,但是比剛剛過去的五年規劃期間的年平均水準低2%。臺灣作為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沒有別的選擇,只能依靠外部的、平衡的貿易來刺激增長。因此臺灣需要雙倍的努力來加速打開與亞洲新興市場,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金融、外貿的連接,以使得外部市場內部化。更重要的是,臺灣應該儘量捕捉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帶來的新的機遇。同時,國內需求也不能被忽視。加強和擴展教育、經濟、旅遊和其他服務的政策以説明增加國內需求。除此之外,臺灣還需要通過政策調整刺激創新和知識導向型經濟以振興全要素生產力增長來刺激潛在的增長。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