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全球經濟金融環境與政策

全球經濟金融環境與政策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移,資本與技術流動快速跨越國界藩籬,不斷向更廉價的原料、土地、勞力與租稅優惠的新興市場流動。金流、物流、人流的快速變化,在很多國家造成產業外移,也同步帶走了不少藍領與白領的工作機會,形成國際間新的貿易紛爭和政經衝突。.......
背景說明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移,資本與技術流動快速跨越國界藩籬,不斷向更廉價的原料、土地、勞力與租稅優惠的新興市場流動。金流、物流、人流的快速變化,在很多國家造成產業外移,也同步帶走了不少藍領與白領的工作機會,形成國際間新的貿易紛爭和政經衝突。小型經濟體的台灣,多年來受惠於貿易全球化帶動經濟成長,值此全球政經情勢動盪起伏之際,也面臨風險難測的局面。另一方面,面對金融全球化的衝擊,台灣將無時無刻面對短期資金流入或撤出的伏擊,如果沒有有效的配套制度,隨時可能陷入景氣快速的變動循環。

因應歐美新局、中俄、亞太各領風騷,台灣如何提升行政與立法的行政效率、健全租稅制度與金融監理、改善學用嚴重脫節的現象,已經到了必須面對問題、聚集智慧、展開思索與研討的時刻。

新聞導覽

馬凱:搶救「低薪」須注重需求與供給面

來源: 多元 2019年09月26日

編按:台灣的低薪問題始終未能有效改善。經濟評論家馬凱認為,欲解決低薪問題,必須先釐清問題的真相,進而揭出根本原因,方能籌謀具體的解決辦法。馬凱從需求面與供給面提出低薪解方,在供給面,應著重人才培育,將不適任的大學轉型成為符合經濟發展與科技潮流的新型態技職體系。在需求面,對於最有助於增加就業需求的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政府應給予政策優惠,並且推動Al、5G、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創造台灣的競爭優勢。 閱讀全文

林建甫提改善低薪五策略

來源: 多元 2019年09月18日

編按:台灣的實質薪資長期停滯,「庶民經濟」引起近幾年深陷低薪、低成長的台灣社會廣泛共鳴。林建甫教授指出,讓庶民有感的庶民經濟應從五個面向著手:發展觀光、開拓農產外銷、發展中小企業、代工經濟轉型、服務業國際化。林建甫認為,政府調高基本工資或時薪與鼓勵企業加薪政府減稅,都只是輔助性做法。解決台灣低薪的根本方法唯有打造台灣具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引導各界「投資台灣」。 閱讀全文

改善所得不均 朱雲鵬開三藥方

改善所得不均 朱雲鵬開三藥方

來源: 多元 2019年09月17日

編按:世界變動快速,有剝奪者,也有被剝奪者。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以公與義的角度關懷弱勢,於16日舉辦「相對剝奪感的瀰漫與資本主義的未來:從世界到台灣」論壇,邀請多位學者提出建言。關於改善所得不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公與義系列召集人朱雲鵬提出三解方,台灣應提高資本交易稅、真正實價登錄與超額市價房地產持有稅。 閱讀全文

中國救經濟 五隻箭待發

來源: 多元 2019年09月10日

編按:中美貿易戰升溫,中國經濟疲軟,北京政府暗示將採取更多刺激經濟措施。專家預期,大陸當局可能採取的主要刺激經濟措施有五項,分別是降低存準率、利率、減稅、特別公債、人民幣匯率。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表示,中國應該採取更為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最好不是靠政府增加財政開支,而是要求地方政府建立融資平台。 閱讀全文

政府灑幣政策 國債續創高

來源: 聯合報 2019年09月09日

編按:政府日前宣布明年度中央總預算創廿二年以來首次平衡預算。然而,實際上政府另有二千五百億元特別預算的舉債。學者表示,我國財政其實沒那麼好,財政惡化會造成所得分配不公,使貧富差距拉大。學者建議,台灣需要聰明政府,第一,所有決策都要有科學作依據;第二,政策要明確;第三,鼓勵具有創意的商機;第四,公民參與,政府與民間整合、協調和執行。 閱讀全文

《經濟學人》日韓爭議 美國也必須負點責任

來源: 經濟學人 2019年09月05日

編按:日韓在歷史紛爭與貿易爭端糾結中爭吵,《經濟學人》指出,在這場混亂中,川普也必須負點責任。他利用關稅及其他貿易限制迫使他國政府服從的行為,已建立起一種危險的行為模式。川普若想解決亞洲爭議,應該從「讓盟國互相尊重」做起。 閱讀全文

關於大政府與產業問題 張忠謀不認同諾貝爾獎得主

來源: 多元 2019年09月04日

編按:在經濟日報主辦的2019大師論壇上,支持自由經濟的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與強調政府重要性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默(Paul Romer)進行對談。羅默提倡大政府與經濟管制,對此,張忠謀持相反意見,張忠謀認為政府的管制缺乏效率又禍及消費者。 閱讀全文

魯比尼:三大負面供給衝擊 全球經濟恐入衰退期

來源: 經濟日報 2019年09月03日

編按:有「新末日博士」稱號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警告,當前的三大負面供給衝擊,可能會在2020年引發一場全球性的衰退,而所有這些衝擊都反映了國際政經動盪不安。這些負面供給衝擊恐導致永久的停滯性通膨,無法透過貨幣或財政決策扭轉。就中期而言,最佳因應措施不是順應這些負面的供給衝擊,而是在不放寬貨幣政策下適應它們。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基金會關注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