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金融環境與政策
- 背景說明
-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移,資本與技術流動快速跨越國界藩籬,不斷向更廉價的原料、土地、勞力與租稅優惠的新興市場流動。金流、物流、人流的快速變化,在很多國家造成產業外移,也同步帶走了不少藍領與白領的工作機會,形成國際間新的貿易紛爭和政經衝突。小型經濟體的台灣,多年來受惠於貿易全球化帶動經濟成長,值此全球政經情勢動盪起伏之際,也面臨風險難測的局面。另一方面,面對金融全球化的衝擊,台灣將無時無刻面對短期資金流入或撤出的伏擊,如果沒有有效的配套制度,隨時可能陷入景氣快速的變動循環。
因應歐美新局、中俄、亞太各領風騷,台灣如何提升行政與立法的行政效率、健全租稅制度與金融監理、改善學用嚴重脫節的現象,已經到了必須面對問題、聚集智慧、展開思索與研討的時刻。
- 新聞導覽
-
經濟》七成美企財務長 對美國明夏經濟悲觀
來源: 工商時報、杜克大學全球商業展望調查、遠見雜誌、金融時報、經濟日報 — 2019年04月19日根據最新的杜克大學全球商業展望季調顯示,儘管美國企業財務長對今年景氣看法略微好轉,但是,有三分之二的財務長預測美國經濟到2020年第三季度將出現衰退,比率之高相當罕見。
閱讀全文
政經》美中貿易協定是否有助中國更深層的改革
來源: 大紀元、中廣新聞網、金融時報、BBC — 2019年04月16日美中貿易戰是否有助於中國進行更深層的改革?白宮顧問納瓦羅曾說,美中貿易談判的目的不僅是讓中國購買更多美國產品,而是中國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對此,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聲稱,改什麼、怎麼改必須符合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等,「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
閱讀全文
經濟》亞洲化:從雁行理論到龍騰效應
來源: 經濟日報、明報、美國之音 — 2019年04月12日根據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昔為四小龍之首,曾幾何時,如今已位居四小龍之尾。其中緣故,固與台灣本身條件與作為有關,更與大環境大形勢之變化有關。大環境大形勢之變化為何,一言以蔽之,「亞洲化」也。
閱讀全文
經濟》IMF:企業債務風險加劇 世界經濟更脆弱
來源: 法新社、金融時報 — 2019年04月12日根據法新社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指出,企業和政府負債水準升高,加上風險較高的放款激增,可能造成全球經濟不堪新一波嚴峻走跌趨勢的打擊。
閱讀全文
政經》資本主義與民主
來源: 金融時報 — 2019年04月11日根據《金融時報》報導,Martin Wolf探討資本主義與民主的關係。Martin Wolf分別援引《資本主義的力量》以及《民主與繁榮》這兩本著作進行探討,最後指出,資本主義是最好的經濟制度,正如民主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一樣。但是,如果在一個備受約束的環境裡,則可能不利於資本主義民主的發展。
閱讀全文
政經》歐盟施壓奏效 中國讓步允停止強迫技轉
來源: 華爾街日報、南華早報、自由時報、MoneyDJ新聞 — 2019年04月11日歐中峰會週二於布魯塞爾登場,歐盟祭出高壓手段迫使中國讓步,雙方直到最後一刻才達成聯合聲明。
閱讀全文
經濟》IMF半年內3降全球經濟增長預測
來源: 工商時報、NOW新聞 — 2019年04月10日根據工商時報報導,國際貨幣基金(IMF)周二(9日)發布半年一度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鑑於主要經濟體經濟弱化的幅度比預期嚴重,新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只有3.3%,較1月時的預測調降0.2個百分點,且是近半年來第3度調降經濟預測,顯見中美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殺傷力持續發酵。
閱讀全文
政經》美專家:貿易戰恐改變中國國運
來源: 金融時報、自由時報 — 2019年04月09日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沃爾夫(Martin Wolf)表示,此次美中貿易的紛爭,會成為中國發展的重大分水嶺。若其選擇在經濟上僅依靠國內市場且走向封閉的保護主義,就等同閉關鎖國,他認為,中國的國運可能就此發生重大逆轉。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近幾年針對金融與經濟全球化系列議題所舉辦的相關活動有: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20.07.03 2018.10.30 2018.10.22 2018.09.19 「從全球貿易戰看國際政經變化」座談會 2018.05.26 「打造友善健康宜居城市 面對高齡少子結構」論壇 2018.01.18 「國際經濟金融動盪」研討會 2017.11.28
2017.11.29
「金融科技衝擊產業樣貌」論壇 2017.05.09 2015.04.18 「分配正義新詮釋下的發展與規劃」座談會 2015.04.14 「全球化下發展與分配的省思與挑戰」座談會 2011.12.10
2011.12.11
邁向永續研討會 2007.5.19-20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