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全球經濟金融環境與政策

全球經濟金融環境與政策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移,資本與技術流動快速跨越國界藩籬,不斷向更廉價的原料、土地、勞力與租稅優惠的新興市場流動。金流、物流、人流的快速變化,在很多國家造成產業外移,也同步帶走了不少藍領與白領的工作機會,形成國際間新的貿易紛爭和政經衝突。.......
背景說明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移,資本與技術流動快速跨越國界藩籬,不斷向更廉價的原料、土地、勞力與租稅優惠的新興市場流動。金流、物流、人流的快速變化,在很多國家造成產業外移,也同步帶走了不少藍領與白領的工作機會,形成國際間新的貿易紛爭和政經衝突。小型經濟體的台灣,多年來受惠於貿易全球化帶動經濟成長,值此全球政經情勢動盪起伏之際,也面臨風險難測的局面。另一方面,面對金融全球化的衝擊,台灣將無時無刻面對短期資金流入或撤出的伏擊,如果沒有有效的配套制度,隨時可能陷入景氣快速的變動循環。

因應歐美新局、中俄、亞太各領風騷,台灣如何提升行政與立法的行政效率、健全租稅制度與金融監理、改善學用嚴重脫節的現象,已經到了必須面對問題、聚集智慧、展開思索與研討的時刻。

新聞導覽

德拉吉在歐洲央行政策會議後將面臨各種難題

來源: 華爾街日報 2016年04月21日

在德國,圍繞歐洲央行刺激力度過大的擔憂加劇。國際投資者擔心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即將用盡。歐洲深陷困境的銀行則擔心,負利率政策正削弱其盈利能力。幾乎所有人都在擔心歐元區疲軟的經濟增長和通脹水平,以及英國即將就其歐盟成員國地位進行公投等政治風險。德國是歐洲央行的最大股東。 閱讀全文

中國外交政策的新調整

來源: 傑弗里•貝德(Jeffrey A. Bader) 2016年04月20日

習近平擔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的三年來,我們看到他對國際體系、機構和規則採取了一種混合的應對方式。它既包含了共產黨執政早期的思想,即對西方的憎恨和不滿所產生的修正主義意識形態;又涵蓋了鄧小平時期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依賴和逐漸增長的對國際機構和規則的擁護;還包括在中國更加強大和自信的新時期下,有選擇地置身現行國際秩序之外或者建立能與之抗衡的新的國際機構。 閱讀全文

負利率是經濟痼疾的表徵而非病因

來源: 馬丁•沃爾夫,FT中文網 2016年04月18日

“拯救儲戶”是資產管理公司或債權國財長口中合乎情理的訴求。但這並不意味著反對低利率就言之有理。世界經濟正遭受儲蓄過剩(相對於投資機會)的困擾。貨幣當局正在幫助確保利率水平符合這一事實。最終,市場力量將決定儲戶得到什麽。可惜,市場正在發出的信號是,他們的儲蓄並不是很有價值,至少就邊際回報而言。 閱讀全文

如何重塑全球一體化?

來源: 勞倫斯•薩默斯,FT中文網 2016年04月15日

二戰結束後,一個廣泛共識成為了國際秩序的一個支柱——這個共識是,支持把全球經濟一體化作為促進和平與繁榮的力量。從全球貿易協定到歐盟一體化計劃,從佈雷頓森林機構到消除原本普遍存在的資本管制,從外商直接投資(FDI)增加到人員跨境流動增多——總體方向是明確的。在國內經濟發展、集裝箱船運和互聯網等促進一體化的技術、以及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立法改革的推動下,世界變得更小、更加緊密聯系。 閱讀全文

海綿稅 解決中央地方對立

來源: 陳聽安、陳國樑,聯合報 2016年04月12日

國稅共分或統籌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劃分比例的決定武斷、無論述根據。其次,共分稅部分,徵起稅收須與地方共享,中央欠缺完整誘因;對地方而言,既然分成財源來自國稅,與地方自身財政努力無關,因此毫無增進地方財政努力的效率可言。統籌稅部分,並非所有徵起稅收全進國庫統支,中央仍然沒有完整誘因;對地方而言,就分配公式觀之,地方可分得款項,與地方財政努力或有些許關聯,但絕對難以達到效率的要求。 閱讀全文

巴拿馬文件 凸顯汙染產業更為黑心的一面

巴拿馬文件 凸顯汙染產業更為黑心的一面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4月11日

巴拿馬文件震撼全球,不僅揭露權貴階級藉由境外空殼公司避稅的醜聞,也凸顯汙染產業更為黑心的一面:一些石油或天然氣等能源產業的獲益者,他們不僅坐享環境成本外部化的豐厚收益,更不願意繳納這些收益的合理稅賦,損害國家財政,也影響了國家藉由預算分配來收拾汙染殘局的能力──這些錢,可能是用於環境整治、或是用於補償開發行為的受害者與弱勢在地產業、或是用於改善脆弱地區和弱勢者應對汙染排放後果的能力,提升國家應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 閱讀全文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

來源: FT中文網 2016年04月08日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近期相繼下調了中國的主權評級展望,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註和財政部的強烈反駁。市場的擔憂究竟有沒有道理?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是理解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關鍵。 閱讀全文

中國經濟調整的兩難困境

來源: FT中文網 2016年04月06日

隨著全球經濟繼續在不確定中徘徊,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了中國身上,而中國人也對本國經濟充滿關切,既希望本國經濟學家做出分析和預測,也很在意“旁觀者”的看法。3月22日,在FT中文網舉辦的一次座談會暨讀者見面會上,英國《金融時報》副總編、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和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經濟學家餘永定,就此進行了一場高端對話。座談會由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王豐主持。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基金會關注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