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
- 背景說明
-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 新聞導覽
-
人口負成長 產業界爆人才斷層隱憂
來源: 多元 — 2021年01月17日據各報社論皆指出,台灣人口進入負成長階段,產業界深陷「人才斷層」的憂慮。工業總會調查發現,產業界正面臨結構面、制度面的「缺、拒、流」育才、攬才及留才的三大障礙,建議政府在發展「引進國際人才平台」的思維下擬定策略,滾動檢討,讓台灣在全球搶人才大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閱讀全文
鴻海研究院今揭牌 六大亮點一次看
來源: 經濟日報 — 2021年01月04日鴻海研究院今(4)日於台北市鴻海內湖大樓舉行揭牌儀式,由鴻海科技集團(2317)董事長暨鴻海研究院院長劉揚偉親自主持,國發會龔明鑫主任委員、鴻海科技集團郭台銘創辦人以及黃秋蓮總財務長等人共同與會揭牌。今日活動六大亮點一次看!
閱讀全文
供應鏈重組 台灣躍居台商遷徙首選
來源: 中時 — 2020年12月31日中華經濟研究院25日公布「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半年報告,負責編制報告的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指出,這一年近四成製造業(39.7%)受訪企業所屬「產業供應鏈」有重組趨勢,而且「已經」或「計畫」改變投資、遷廠與新設服務據點策略的廠商中,台灣首度成為「移入」占比最高的地點,包括製造業者近五成(49.3%),非製造業亦有46.2%,此項調查結果和過去幾年明顯不同,台灣現在超越過去台商偏愛設廠的越南、東協地區。
閱讀全文
英特爾在沙漠設晶圓廠?3招搞定用水怪獸
來源: 工商時報 — 2020年12月31日據《工商時報》報導,台積電(2330)於5月宣布,準備在美國亞利桑納州設立5奈米製程的晶圓廠,亞利桑納州已是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的製造重鎮,在當地有四座晶圓廠,身為美國半導體巨擘的英特爾,為何選在沙漠氣候的地點設晶圓廠,又如何解決每天用水量龐大的問題?
閱讀全文
疫情後產業轉型,台大教授辛炳隆:政府不應只是紓困
來源: 聯合報 — 2020年12月30日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台灣雖然在防疫上繳出漂亮成績單,但在經濟發展方面,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卻憂心,政府多半在危機時,推出維持現況紓困,較沒積極協助業者轉型的做法。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也說,初期紓困是必要的,但後續應強化振興轉型,甚至若還有紓困四點○,更應變成振興一點○。
閱讀全文
出版業難題與書店困境 詹宏志:別讓媒介限制
來源: 經濟日報 — 2020年12月10日PChome董事長詹宏志今天談出版業困境及雙11購物節獨立書店對電商的抗議時指出,「抗議訊息傳遞了,但真正問題沒有解決」。他認為出版業作為知識的服務業,不要讓傳遞媒介所限制。
閱讀全文
開放美豬換BTA若是一場空 台灣產業還有什麼機會?
來源: 經濟日報 — 2020年12月10日蔡政府宣布放寬萊克多巴胺美豬,以爭取簽署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但在國內美豬戰場仍深陷壕溝戰時,就面臨美國政權交替,另一方面,我國也評估進口日本福島五縣市食品,以爭取「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如果經過一番苦戰,最後還是兩頭空,台灣產業還能期待什麼機會?
閱讀全文
施振榮提「兼商」新思維 倡議從商替社會創造價值
來源: 經濟日報 — 2020年12月09日品牌先生、宏碁集團(2353)創辦人施振榮出面要為「商」平反,為了要打破一般人對商人的刻板印象,他特別提出新「兼商」的思維,並呼籲以「共創價值、誠信多贏」的商道精神,來為社會創造價值,才能破除商人的負面形象。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陳添枝:振興投資 政府要帶頭燒火
陳 添枝 — 2016年06月07日編按:甫隨新政府上任的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他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進行了簡單的診斷,並提出三駕馬車(企業轉型基金、五產業帶動內需、國家級投資公司)作為藥方。以下為他接受天下雜誌採訪談經濟政策的內容。
閱讀全文
開發卡環評 朱敬一:做得晚不如不做
朱 敬一 — 2016年05月14日編按:5月13日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系舉辦「新世代管理科學研討-產業發展趨勢論壇」,會中邀請到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發表演講,會中他針對台灣的經濟現況作了一評析,包括法人功能、人才問題、環評、貧富差距等問題。以下為當日論壇相關發言報導。可作為討論台灣當前經濟問題的基礎。
閱讀全文
肩負永續 引領世代
余範英 — 2016年04月13日台電七十歲,運璿院長亦逝世十個年頭了。 一個有歷史傳統的國營企業,早年在孫運璿先生帶領台北、台南工專教授、學子與台電員工,披荊斬棘、翻山越嶺為台灣鋪成電力建設,首開技術輸出,拓展海外電力市場的故事,深植國人人心,亦成就了台電精神。
閱讀全文
全球合作提振景氣
許嘉棟 — 2016年04月12日近幾年全球景氣始終陷於低迷不振狀態。少數地區與國家(如美國、歐盟、日本與中國),曾嘗試採取寬鬆貨幣或財政政策,希冀提振自身經濟景氣,但是除了美國之外,成效都相當有限,而且還衍生出了不少國際經濟金融的亂象。
閱讀全文
向年輕人致歉
王伯元 — 2015年11月21日最近在台大做了兩次演講,討論台灣當前所面臨的一些問題。看著台下學子年輕稚嫩的面龐,我的心中實在感觸萬千。再過幾年當這些人跨出校園步入職場,迎接他們的會是怎樣的局面?我們這一代,歷經台灣由貧至富,創下傲人的經濟奇蹟,但卻也在這十幾年內讓榮景翻轉,由盛至衰,未來又要將什麼樣的國家交到他們手上呢?
閱讀全文
加速「自由化」
王伯元 — 2015年10月23日最近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第一輪協商談判完成,台灣積極想加入第二輪談判,但TPP針對自由貿易有嚴苛規定,台灣是否有決心面對市場開放的衝擊、是否有信心解決國內不同團體歧見、是否能儘速進行法規調整,以縮小與國際規範的落差等;簡單一句話,台灣是否準備好面對貿易全面「自由化」。
閱讀全文
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
王伯元 — 2015年10月22日最近科技界的大消息當屬台灣DRAM老將、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將自南亞科退休,轉戰中國紫光。他的出走,不論對政府或對業界,都是一枚震撼彈。但事實上,台灣中高階菁英人才外流早已不是新聞,馬總統在數年前即以人才外流為國安問題,要求政府各單位正視。然而幾年下來,情況未見改善。
閱讀全文
台灣產業建言─無色供應鏈
王伯元 — 2015年10月21日產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根基,近年台灣產業成長遲滯,內有政治社會轉型的挑戰,外有國際競爭升高的壓力,更在全球化下面臨人才流失的風險。為此,本報推出「產業新觀」專欄,由企業界提出產業觀察及建言,期能推動台灣產業再升級。
閱讀全文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