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背景說明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新聞導覽

施振榮》台灣未來發展新定位與契機

來源: 聯合報 2020年11月18日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聯合報》撰文指出,產業大環境變化快速,多年來因關心台灣競爭力及永續發展,因此以我長期產業觀察,特別針對未來發展定位、願景、策略提出建言。 閱讀全文

聚焦綠色產業鏈,2020 台灣將打造循環科技島

來源: 科技新報 2020年11月02日

地球資源越來越有限的現在,世界各國對於推動綠色相關產業政策的決心更勝以往,包括歐盟執委會於今年 3 月提出的新循環經濟行動方案,英、日、中等國將繪製「海洋汙染地圖」來因應「海洋塑膠危機」等,皆顯示出綠色產業發展已經成為延續人類生命與減緩地球資源消耗的重要顯學。 閱讀全文

由日本看台灣,美豬進口後本國養豬產業衝擊

來源: 上下游 2020年11月02日

明年元旦萊豬將正式開放放來台,農委會對此宣布以百億基金來保護國內養豬產業,不斷強調萊豬進口的配套措施比照日本,並說日本2004年起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後,美豬進口量不增反降。實際查詢日本海關資料,去年美國豬肉進口量確實比2004年略減,然而,總體豬肉進口量卻是連年攀升。 閱讀全文

工研院院士倡議跨域創新產業鏈 台灣轉型發展新契機

來源: 聯合報 2020年10月30日

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全球經濟,面對國際新局勢,工研院召開年度院士會議,首次透過結合實體及線上方式,召集歷屆工研院23位院士,以「全球經貿重整秩序,台灣產業新定位與新契機」為主題,為產業升級與轉型提出建言,行政院科技政委郭耀煌亦親臨與會。 閱讀全文

5G時代下的數位轉型,政府與企業間發展展望

來源: 多元 2020年10月21日

臺灣將邁入5G元年,近期政府部門推動成立「數位發展部會」,其目的在整合資訊、資安、電信、網路和傳播等五大數位發展領域,以因應全球數位科技的多重挑戰,攸關國家競爭優勢甚鉅。 閱讀全文

數位轉型不再是一個選項 而是一個必備條件

來源: 多元 2020年10月20日

數位科技快速發展下,各式新興應用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中,包含人臉辨識、電子支付、體感互動等,成為改變產業發展重要的一環。根據《2019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發布資料顯示,2018年臺灣中小企業家數為146萬6,209家,占全體企業97.64%。半數以上老闆年紀已超過50歲,甚至有17.4%超過60歲,二代接班已普遍成為企業現況。此刻,台灣企業界正面臨「創新、轉型、升級、接班」的機會與威脅。嚴格來說,每家公司,都正在面對「數位轉型」的重要議題。 閱讀全文

施振榮:服務業走向國際化 將有千倍機會

來源: 中央社 2020年10月16日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表示,除了內需市場,服務業應該走向國際,服務業不論產值、可改善空間、市場需求均大於製造業,若服務業走向國際化將有千倍機會。 閱讀全文

紅鏈收購台鏈 郭台銘震驚

來源: 多元 2020年07月20日

編按:據《聯合報》記者尹慧中指出,消息人士透露,緯創有意把旗下iPhone代工大本營緯新資通(昆山)股權與業務賣給陸企立訊,宣告大陸代工業者大舉進軍蘋果手機組裝供應鏈,蘋果最大組裝夥伴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對此相當震驚,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高度重視此事,憂心台灣產業面臨被紅色供應鏈蠶食的危機。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擴出口不如振內需

許 嘉棟 2015年08月13日

進入21世紀以來,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受到多種因素之影響欲振乏力,甚至呈現逐漸走低之趨勢;平均年經濟成長率由1990年代的6.63%,下降至2000-2014年的4.03%。7月底主計總處發布今年第2季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只有0.64%;其中商品及服務之輸出(以下簡稱出口)萎縮1.30%,以致淨出口(出口減進口)對實質GDP成長的貢獻為負值的2.07%;幸賴國內需求實質成長3.03%,對GDP的增長貢獻了2.71%,方使經濟成長率能維持正值的0.64%。 閱讀全文

李永展:「小我」與「大我」之間

李永展:「小我」與「大我」之間

李永展 2014年12月23日

近年來台灣人民以街頭上的眾聲喧嘩、網路中的集結宣洩,以各種反抗形式和參與方法對這個社會、國家與世界的傾斜與顛倒進行修正與扭轉,逐漸累積公民意識與能量。而這些建構公民社會的努力,正是在大我與小我、大發展與小確幸的鴻溝之間,極具意義的跨越。 閱讀全文

朱敬一專欄:誰讓台灣不開心?─再談台灣的產業政策

朱敬一專欄:誰讓台灣不開心?─再談台灣的產業政策

朱敬一 2014年12月15日

這幾年台灣人年終票選年度代表字,得高票者或是「悶」、或是「苦」、或是「假」、或是「黑」,反正沒什麼好字。「黑」與「假」大概反映台灣人民對黑心廠商造假豬油牛油的深惡痛絕,而「苦」與「悶」呈現出大家對十五年薪資凍漲、貧富不均、年輕人一屋難求的無奈與焦慮。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似乎人民只能期待一些小確幸,而對於整體的、大結構的經濟翻轉,根本不抱期望。這樣的絕望感,是所有執政者最最需要警惕的。 閱讀全文

不求駕馭 始能變革

朱 敬一 2013年07月19日

這幾年,面對後PC時代的典範移轉,國科會主管的科學園區也需要轉型。面對水與土地的限制、產業需求的變化,中科四期啟動轉型計畫。 閱讀全文

台韓薪資落差 為何會這麼大?

朱雲漢 2013年06月28日

韓國的物價指數增長速度的確比台灣快,所以韓國國民所得的實質購買力不如台灣。以二○一二年為例,在台灣一百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韓國的一三六美元。台灣的薪資如果僅僅比韓國低三十%,在實質購買力上幾乎沒有差異。但也可就此推論,購買力的差異完全不足以解釋為何台灣與韓國大學生的起薪差距演變成如此巨大的鴻溝! 閱讀全文

令人永遠懷念的李資政 ─寫於李國鼎資政逝世11周年

王伯元 2013年05月31日

 今天是李國鼎資政逝世11周年的紀念,他畢生奉獻台灣,不求官只做事,全然不計個人名利的態度和風範,一直到今日都還是為所國人所景仰及懷念。 閱讀全文

「好」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王伯元 2013年05月02日

日前馬總統在其臉書上發表感想,認為台灣競爭力並未衰退,但不知為何公共工程效率、國人英語能力、參與區域經濟步伐皆落後其他國家。面對於總統的疑惑我不禁啞然。台灣的發展掌握在政府手裏,如有任何不足,馬總統身為政府領導人,責無旁貸,還需要向外尋求答案嗎? 閱讀全文

廚房政策 讓企業靈活發展

王伯元 2013年02月22日

台灣自1996年實行「戒急用忍」政策以來,錯失許多機會,加上多次金融危機,經濟因而陷入困境。2011年的FDI甚至成為負數,排名世界倒數第二,僅優於非洲安哥拉。為了重拾外資的青睞,政府過去一年來積極向外招商,但結果似乎不如預期。 閱讀全文

基金會關注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數位建設翻轉台灣-深思、追趕、整合

版面刊登連結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實在年代二—服務經濟轉型系列講座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