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人才培育、就業與教育政策 / 專家呼籲 / 公私立大學退場機制商榷

公私立大學退場機制商榷

李建興

教育文化組召集人 李建興
壹、大學退場機制之啟動
在社會各界強大輿論壓力下,現有公私立大學面臨生員不足,一○五年又將遭逢少子化谷底之現實,教育部不得不於2013年9月4日宣布,啟動大學退場機制。
教育部已擬定公布的大學退場四個指標是:(1)全校學生不滿三千人,新生註冊率低於六成,(2)大學評鑑成績太差,(3)長期積欠教職員薪水,及(4)有違法之事實如:掏空校產及買賣董事席位等。
上述四項指標,可能已經教育部長期研議的結果,且經教育部認為嚴重而具體的問題,必須據以執行。惟就大學現場而言,仍具有不少爭議,例如:第一項指標,學生數量多少與大學的良窳並無必然關係,小而美的大學,更有存在的價值。第二項歷次評鑑成績公布都很難,作為關門指標,恐難服眾。第三項指標,教職員薪水一天都不能積欠,長期積欠教職員工薪水如何生活?第四項指標,違法事實如此重大,應該依法究責,那裡等到退場機制?
教育部對於辦學較差的學校,將籌組專案小組,主動監督、輔導,並責成大學三個月內提出改善計畫,若改善不力,則依法令將該校解散、整併或轉型。這些規定或辦法,看似合法合理合情,但事實上也很不容易執行。
關鍵在於如何退場?我國憲法保障及鼓勵私人興學,一所大學之創辦十分不易,校地、校舍、教職員工,現有學生及校友等,關係學校生存與發展事關重大,一有風吹草動,牽一髮而動全身,殊為不易。整併有合併的權責問題,轉型有學校特色、教師專長或校舍,設備整建問題,而解散則更牽涉民、刑事責任及師生易校、就業(學)等重大問題,任何一種退場前後必須依法而行,思慮周詳,程序周延,執行沒有違誤,才不會產生誤導,引起民意之反彈。例如:以前高雄國際商專停辦案,景文科大、台灣觀光學院或勤益科大等校轉型案,都是實例,前車之鑑,可供後來者辦理之參考。
貳、大學學生數量應多元考量
我國現有大專校院165所,高校淨入學率為69.9%,在世界各國,高教淨入學率70%算是頂峰了。
同時,台灣是一個沒有天然資源的地方,過去六十多年完全依賴人力資源的培育與開發,造就了經濟發展的奇蹟。那麼現在與未來我國大學到底應維持怎樣的校數、學生數或入學率?這純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依個人教育的見解與看法,我總認為應有一定質量兼顧,均衡發展的高教支持率。現有的大專校數不宜驟然減少太多,否則去得快,將來想恢復,可不那麼容易,這樣平穩的高教政策,執行起來困難少,大家容易接受。
那該怎麼辦?個人認為應朝幾個面向努力:(1)各大學縮小系所、班級數,減低班級學生數,(2)漸進擴大招收陸生,(3)逐漸增收東南亞及外國學生,(4)大學增收中高年齡學生,擴大辦理進修及推廣教育,(5)大學與地方社區合作,辦理社區文化教育,試述如下:
第一、各大學包括台、清、交等世界大學排名前列之頂尖公立或私立大學各系所、班級與學生數都應重新檢討調整,以招生難易度作最大之考量,並配合國家經濟建設之需要,決定每學年度之各校招生總數,以度過嬰兒低出生率,生員不足之浪潮。
第二、陸生三法已通過,三限六不原則已是最大限制,今後兩岸宜在和平發展前提下,以增進兩岸高教交流與合作為最優先之政策考量,排除一切困難,讓陸生取得學位之第一年~第三年,每年約近千名,實質超過每年二千名以上,「專升本」或短期生來台增加到每年三萬名以上。如此近期可解決台灣高教生員不足之部分困難,遠程可為兩岸之友誼,高教品質與和平統一帶來無可衡量之利益。
第三、增收僑生與外籍(國)生亦是可行之辦法。招收東南亞及世界各地僑生來台就讀已有五、六十年之經驗,恢復擴大招收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國僑生,駕輕就熟,應早日定調與努力辦理。此外,外國學生在獎助學金獎勵下,克服語文方面的困難,來台就讀的可能性也相當高。
第四、過去這幾年在終身學習社會大趨勢下,我國建立學習型城市與學習型社區,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但我們的作法是終身學習與大學分道揚鑣,雙軌並進,換言之,大學辦理自己的高等教育,終身學習則由另行成立的社區大學、部落大學、長青大學、樂齡大學等辦理,沒有正式學位的授予,各行其是。今後,可將中高年齡(60歲以上)國民納入大學增收的學生,給予大學正式、非正式或非正規的課程,這是高齡國民所樂見,也是促進社會祥和必走的方向。
第五,大學不能永久孤立於社區之外,自己躲在象牙塔之內,反之,大學應與社區結合在一起,大學師生必須以整個社區為範圍,以實際生活為教材,以產學合作為內容,生於斯、長於斯、樂於斯,多多加強社區文化教育,提昇全民文化水準,這才是美國教育家杜威Learing by doing 教育目的的極致目標了。
參、大學學生素質改善才是正途
祇論大學學生多不多?夠不夠?絕非大學教育的正務,相反的,我們要問大學辦得好不好?大學生的素質高或低?大學的目標、師資、課程、教材、學生出路或評鑑等績效,才是大學教育的正辦。
目前,一般人對於我國大學或大學生的印象,實是可以熱烈檢討的。大家對他(她)們的印象如:考上大學很容易,要考不上大學反而困難;大學課程很輕鬆,進得去,就出得來;大學生上課打瞌睡,考試作弊,白天打電腦,晚上參加派對….等,對大學或大學生皆極為負面的評價。根據個人觀察,應朝下列幾件事改善:
第一、103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生進大學未來仍採多元入學方式,如:申請、甄試或指考等,有些大學則採單獨招生,或資優保送等,無論如何,各大學都應與教育部、招聯會、聯招會或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合作,甄選最優秀的學生,適性育才,發揮大學最大的教育功能。
第二、加強通識教育,培育學生宏觀與通達的人生觀。大一、大二學生應給予通識教育,無論歷史、地理、法律、文化、生態、品德與生命教育等,應有一定的修為素養,逐漸由通才到專才,奠定每個大學生良好的基礎與人生觀。
第三、鼓勵大學生多參加「服務學習」及社團活動,培養服務的好習性。大學生不可自視過高,應從實際生活中服務別人,訓練待人處事的方法,尤在社團中,養成領導與被領導的習性,終身實踐之。
第四、學校透過產業合作,鼓勵學生多參加技能檢定,職業證照的取得及國際發明展等經驗,此外,外國語文的學習與國際旅遊的嘗試學習亦值得大學生多多走出去,增進人生的經歷。
第五、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與能力,及早鼓勵其參加高、普考試及研究所入學的目標,亦可激勵其參加專業考試,如:法官、律師、會計師、教師…等取得就業資格,畢業即就業,自力謀生,逐步實現就學、就業,婚姻、家庭及人生理想等青年之夢想。
肆、提昇大學競爭力之要徑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地球是又平又熱又擁擠,大學是人類知識的寶庫,是人才培育的養成所,因此,全世界的人才交流是絕對的開放,正像水往低處流,人必向上移動,擋也擋不住。所以,大學人才的往來,必從根本處,提升競爭力著手,避免人才的漏空,吸引人才的注入。
人才流動的因素相當複雜,基本原理就是拉力(pull)與推力(push)的關係。「拉力」是指目標地的待遇、福利、工作環境與安全保䕶等;「推力」是指本籍地的就學機會、就業待遇、升遷與環境等,一推一拉人才就自然的流失,反之一拉一推,人才就自然的回流。最近這幾年,大陸、台灣、香港與東南亞等國家人才的競爭就是此類現象的反映。
如何提升當前我國大學競爭力?似可從強化下列途徑入手:
第一:現在全世界相當重視各種經貿及大學排名調查,如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經濟論壇(WEF)或上海交通大學等年度性評比,我國在頂尖大學計畫下,台灣大學等各校歷年皆獲不錯的成績。世界大學排名評比雖非提升大學競爭力之惟一途徑,但對大學知名度的確有相當助益,因此在第一階段「五年五佰億計畫」後,雖然我國經濟成長緩慢,政府預算日漸困難,仍應繼續堅持此項計畫與經費,這對我國大學競爭力提升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第二,充分提高大專青年就業與薪資待遇問題。現在最流行的話題是大專青年初次就業相當困難,祗有22K之待遇,造成青年對就業與前途的徬徨。政府應促進產業界支持大學及其學生,提供實習與建教合作之機會,並以協助青年就業與進用新進人才為產業發展的第一要務,這樣一定能有助於大學競爭力之提升。
第三、培養大專青年的國際觀與視野,相對於鄰近國家如香港、新加坡等,我國大專學生在外語能力,國際化的程度與國際視野,較為薄弱,今後各大學應加強雙語教學,鼓勵青年出國打工、旅遊、參加各種國際活動及擴大國際觀,這對人才流動有直接的協助與效益。
第四、大學教育目標應從加強培育青年的創造力、國際化及創新力著手,讓青年從學習中不斷研究、發明與創新,以開創新世紀,新願景作為接受教育的新方向,開啟青年教育朝向新的國際化的遠景而努力。
原文: 公私立大學退場機制商榷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網址: http://www.npf.org.tw/post/3/12717
引用來源: 聯合報
引用網址: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7569661.shtml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