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人才培育、就業與教育政策 / 專家呼籲 / 從人才培育到搶救競爭力

從人才培育到搶救競爭力

于宗先
從人才培育到搶救競爭力

 

自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已感受到全球化浪潮對我們的衝擊。雖然全球化使「世界變成平的」,卻強化優勝劣敗叢林法則。一個國家保有競爭力,可維持它的經濟成長;一個企業能保有競爭力,會掌握它的市場;一個人保有知識與能力的競爭力,會有選擇的自由,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

全球化強化優勝劣敗叢林法則

相對地,如果一個國家失去競爭力,它會積弱不振;一個企業失去競爭力,它會失去市場;一個人失去競爭力,他會窮苦潦倒。時報文教基金會有鑒於這種現象的存在與擴大,乃舉辦為期兩日的「面對公與義:全球化下的發展與分配」研討會。根據發表人和評論人的研討內容,我將分成五部分作總結:(一)全球化的涵義、源流及台灣的因應,(二)全球化的衝擊,(三)貧富差距加大的檢視,(四)發展與分配正義的檢視,(五)台灣應有的作為。

人才培育須有國際視野

全球化下,對人才的競爭更為明顯。有人才,即有競爭本錢。植人才重點在於:教育事務之推動應納入全球化的考量,應有國際視野,任何規劃或政策制定必須放入國際比較的架構下。總之,因應全球化的世界變遷,辦教育必須要有周全的計畫,方能將教育資源與人才培育政策做好配搭工作。

自發性公民社會解決危機

民主化後的台灣,其內部不同族群之間的相互包容不升反減,少數族群對政治的不安意識明顯升高,「台灣意識」正反映了主要政治族群的政治與思想意識。同時,「台灣優先」的口號犧牲了經濟發展與安全。全球化的浪潮是無可抗拒的,我們無法逃避,只有因應。因應的關鍵因素是政府與人民必須站在一條線上,如果兩者分歧,其後果是國力衰退,人心渙散。

政府和人民站在同一條線上

在全球化來臨之前,區域經濟的形成,國與國之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跨國公司誕生、策略聯盟運作及WTO精神的發揚,逐漸將全球化道路上的障礙清除,使互相交流的管道暢通,但是也增強了相互競爭的局面。一個國家之能夠持續成長,必須有日新月異的競爭力。首先,台灣的競爭力在哪裡?最近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調查,認為台灣國家競爭力迅速下降,而且落在中國大陸之後,表示台灣的競爭力有了問題。

由於全球化下,各地交流容易,各國企業無不利用世界各地的比較優勢,去建立供應鏈,使廉價物美的產品,銷到各國去。台灣的企業為了生存,自一九八○年代後期,即著手在海外建立供應鏈。自從中國大陸與印度經濟漸漸崛起,西方國家的許多企業,也將硬體供應鏈設在中國大陸,將軟體供應鏈設在印度,以增加其產品與勞務的競爭力。這種趨勢是擋不住的;對它們母國而言,同樣會造成失業現象或使藍領階層薪資不增加,以致所得分配愈趨不均的現象。

搶救競爭力 建構優質投資環境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面對這一情勢,政府最大的職責不是限制企業投資何處的問題,而是要為企業建構一個優化的投資環境,一方面可吸收外人投資,另方面也會留住國內企業。目前,台灣投資環境欠佳,軟體建設不能配合工商業所需,而且兩岸關係的僵化,導致台海危機,更使各國企業在台立足缺乏信心。

林萬億教授對政府所採行的「大溫暖社會福利計畫」也有所說明,更為台灣縮小城鄉/貧富差距的未來,繪出一幅美麗的藍圖。如果這些計畫均被付諸實現,東方瑞士的台灣一定會出現;可是由於政府的執行力受下列的限制,會使「大投資、大溫暖計畫」成為一條彩虹:

一、 七年內,閣揆換了六位,財經首長也換了六位,每位閣揆都有自己的大計畫,尚未執行,即掛冠而去。二、執行這些大投資計畫所需要的預算,是否有著落?對市場是否構成干預?三、台灣的文官制度悉被破壞,對單位首長之安排,只問政治正確,不問專業。四、.選舉太多,每次選舉卻以撕裂族群為代價,致使政府與民間難以同舟共濟。五、兩岸關係不改善,隨時都會有危機發生,使一般人不敢作長期打算。六、政府的鎖國主義,使外來人才與資金難為我方所用,人才流失比資金流失對提升國力更不利。七、在人才競爭上,國內齊頭式的平等也難以招攬人才。

最後我引用田弘茂教授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刻不容緩的積極回應,是政府當前必須面對的急務。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