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人才培育、就業與教育政策 / 專家呼籲 /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韓國不是我們榜樣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韓國不是我們榜樣

翁啟惠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韓國不是我們榜樣

同為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韓國這幾年快速發展,讓台灣社會掀起一般韓國熱。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韓國不是我們的榜樣」,台灣應找出自己的強項,而不是追逐韓國。

翁啟惠會見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成員時指出,韓國政商勾結嚴重,由政府協助產業模仿、進入已發展的市場;面板產業如今輸給韓國,該想的不是要如何追趕,「應該是去找(台灣的)機會」。

他也提到,國內並沒有建構真正的產業藍圖,似乎常「沒有做好功課就上路」;有政策也要有藍圖,才能建構好的制度與環境。他說,一旦推出政策就要有延續性,一般政策應是持續推動一、二十年,但國內的政策藍圖都「亂掉」,「這樣我們沒辦法教學生」。

一年前,翁啟惠發起《人才宣言》連署,呼籲重視國內人才失衡問題;一年後再談到改善人才問題,翁啟惠昨天說,國內一直用公務體系來看學術發展、甚至經濟發展,不僅薪資結構無法改變,影響對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也成為創新的阻力;要落實公教分軌,才能提供創新的環境。

翁啟惠說,過去一年修正科技基本法,明訂科研採購不受政府採購法限制,學研機構智慧財產不受國有財產法所限,都是進步,但「還不夠」。

翁啟惠舉例,美國教授的薪水超越總統太多,「但我們不敢」,國內往往以年資而非貢獻程度決定薪資結構;日前爆發教授核銷研究經費問題,全台四萬多個教授就有一千人涉入,「滿痛心的」。

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則提到,十二年前技職體系轉型普通大學就已看得出問題,如今也許能試著透過大學分類,看是否能將適合原本技職體系的學生,培養成高等實作人才。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則點出國內創投所面臨的問題,國內對中小企業的投資沒有信心,民間想創業往往找不到創投基金。

有業界朋友曾向陳建仁表示,國內創業投資,最難拿到的是政府的國家發展基金,其次是國內的銀行團;國外銀行團最好申請。

翁啟惠:3領域斷鏈 衝擊台灣競爭力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昨(16)日呼應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推動「關鍵兩年、台灣快轉」,他強調台灣必須發展優勢領域,譬如生技、文化(創意)等產業,政府還要創造有利環境,才能吸引人才。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昨日因應中研院「人才宣言」屆滿周年,由執行長胡立台領軍,率主要委員等7人小組,訪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副院長陳建仁、王汎森等人,對台灣的經濟、人才交換意見。

翁啟惠說,台灣人才失衡(高階人才淨輸出)、科研失焦(產學脫勾),導致經濟失序,此3領域斷鏈,導致競爭力下降。

為解決問題,在產業、科研方面,翁啟惠指出兩者必須緊密結合、發展優勢領域,但要先由政府創造友善環境;優勢領域能帶動產業提升、人才聚集,友善環境則能善用、留住人才。

目前,科技基本法修訂、薪資彈性化、外籍人才就業放寬等已逐漸改善「環境」問題;年底前國科會也將針對7大領域,包括學研地位、ICT 困境、學研銜接、IP布局、科技計畫、永續環境、人才問題繼續討論。

至於優勢領域,翁啟惠認為,除了高階科研、生醫人才外,台灣人創造力冠全球,適合發展創意、中堅產業;他舉例,日本民族性堅忍,適合汽車等重工業,但台灣跳躍思維,適合文化創意。

陳建仁說,國外對人才培育講究「生養教用」,亦即從生育、養育、教育政策要完善,才能培養可用人才;反觀台灣,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造成從學者、大學到人才的一元化,扼殺年輕人的創意。

他強調,台灣在創意方面,從文化加值(如故宮的文創商品)到文化行銷(從包裝到產地說明讓鳳梨酥大賣),都是軟實力所在。

翁啟惠強調,發展優勢領域,台灣要勇於冒險,政府更要勇於投入科研發展生醫、科技;以「基因定序」為例,美國政府發展25年,投資38億美元,卻產生8,000億美元價值,每年有2,500億美元收入,創造超過310萬人就業機會,也帶動精密醫療機械產業升級。

引用來源: 聯合報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