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社會脈動
- 背景說明
-
【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
1994年文建會積極推動社區營造政策,促使中央政府省思跨部會整合模式的重要性,爾後,台灣社區政策的推動已逐漸從政府主導的「由上而下」政策執行,變成強調公民參與的「由下而上」的操作理念。
然而因為中央政府策略性的介入,特別長期以社造經費補助的誘導下,促使社區營造成為地方政策執行上脫離不了環境綠化、多元就業、文創開發的政策走向。更因高度依賴中央經費補助,使社造成為鄉鎮公所、村里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管理委員會及社區工作團隊間權力與資源的競技場域。
而今為因應人口老化、城鄉落差及產業變化,推行的「地方創生」同樣強調在地、自發與行動,不同之處在於,地方創生政策的首要目的,是「創造工作機會、減緩人口(減少)問題、提昇生養後代的條件、為地方創造生機」。
【從地方創生窺見貧富不均的現象】
在地方創生所觀注的人口結構及產業的變化中,最直接的觀察是台灣過往在快速發展工業化以及都市化的政策下,產生貧富不均的議題。
根據WTID(2018)的資料,全台灣最富有的1%族群的收入佔全國所得比例為12.99%。所得越高的族群,其薪資所得佔個人總所得的比例越低、資本所得的佔比越高。這一切似乎意味著,過去台灣社會長期歌頌的「愛拚才會贏」、「黑手變頭家」價值已不復存在,單憑努力越來越難出頭天。在全球化及資本主義下帶來的貧富差距所衍生出的社經階級顯然已難以翻轉。
聯合國在2015年開始啟動永續發展目標時,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潘基文(Ban ki-moon)曾表示「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所制定的目標具全球性,各國領導人已做出承諾,確保不遺漏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而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一項,就是消除貧窮(No poverty);世界銀行(世銀)總裁金鏞(Jim Yong Kim)表示「到2030年,終止極端貧窮並共享繁榮是我們的目標,而此承諾未曾改變,我們也須從全球的角度,採用擴大的貧窮判斷標準。」
【觀察、追蹤、與實踐】
貧窮及貧富差距的議題在台灣的都市與鄉鎮,以不同的樣貌存在著,面對地方翻轉的挑戰,我們同樣也必須關注大環境下的結構性議題,在關注與追蹤的同時,也與地方組織一起尋求社會創新的服務模式。
資料來源:
《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
《曾旭正專欄|有了社區營造,為何還需要地方創生?》
《報導者: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
《 TAIWANICDF:終結貧窮之前 先回答什麼是貧窮吧!》
- 觀察社會脈動
-
230露營場 蓋在地質敏感區
來源: 中時電子報 — 2018年04月02日交通部觀光局盤點全台露營區,失控增長的露營場,目前已達2000個左右,讓親近自然反成破壞山坡地的憾事,面對社會開始關注並要求管制,業者也喊冤表示想要合法只是「無法可守」、「無主管機關」。
閱讀全文
聯合國專家:保護生態系 助益環境韌性、防減災的不二法門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8年03月05日台灣社會每遇重大開發與生態保育衝突時,常將生態保育解讀為了「幾隻鳥、幾隻石虎和幾朵花」。然而,越來越多科學研究關注於生態系保全,能防止或減緩極端氣候帶給人類社會的衝擊,也就是,保育終極關懷的對象是人類福祉及生物多樣性創造的恩惠與利益。
閱讀全文
農業缺工何解?開放外勞假日打工?農委會:與勞動部協商中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 2018年02月05日面對農民一再反映缺工問題,導致生產受影響,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今強調,解決缺工會從填補既有人力空缺開始。重點政策在於今年將把既有的農業技術團、農業服務團、農業耕新團等員額擴大,從現有的八百人一舉提升至兩千人;而開放外勞假日打工一事,也已經與勞動部進行協商,若能在法規上有所突破,就會在特定縣市來做示範,希望儘速解決一線人力不足問題。
閱讀全文
農田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拼三讀,正反大對抗,農委會:擴大灌區外37萬公頃服務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 2018年01月16日「農田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一案將於明(16)闖關立法院三讀,但產、官、學三方態度兩極,前農委會主委李金龍、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教授吳榮杰等人今遞上學術界百餘人連署同意書,力挺改革;但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卻也偕五位台大農學院院長、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等四十餘位農業、水利專家上交「暫緩改制連署書」。
閱讀全文
確保40%糧食自給率,國土計畫草案農地列74─81萬公頃 地方反彈要求自行劃設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 2018年01月15日為達到台灣糧食自給率40%的國家目標,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表示,全國應維持農地資源總量74萬公頃至81萬公頃,全國國土計畫草案公布全國各縣市應維持的農地總量面積,引發屏東、嘉義、雲林等農業縣首長反彈,屏東縣長潘孟安抱怨「為何屏東縣只能做糧倉?」更有農業縣立委抱怨「像被判了無期徒刑」。
閱讀全文
打破「智慧」之謎 智慧電網、智慧城市厲害在哪裡?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8年01月11日電網、建築、社區、城市紛紛冠上智慧之名,想像空間也隨之變大。智慧電網可以解決缺電嗎?住在智慧社區就不用怕斷電嗎?公車、空污等資訊都能即時顯示,這就是智慧城市?對「智慧」的想像高不可測,但真實的界線在那裡?本報特別請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同時也是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II)智慧電網主軸中心召集人林法正,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什麼是智慧城市?什麼是智慧電網?
閱讀全文
森林及山坡地保育恐降級 環團批全國國土計畫草案 開發大鬆綁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 2018年01月03日針對日前出爐的「全國國土計畫草案」,多個環團今召開記者會,直批該草案將既有的森林區從「國土保育區」第一類下調至第二類,多數山坡地也不列入第二類,整體山林保育大鬆綁,等於是要為高山違法開發解套。對此,內政部營建署則回應只是「名稱上的改動」,國土計畫的出現就是要替代區域計畫,徹底實踐保育功能,關於名詞誤解部分會再與環團溝通。
閱讀全文
【解讀國土計畫草案】一位市民關心全國國土計畫的理由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7年12月28日關乎未來全國與各縣市的國土整體規劃的全國國土計畫(草案)月初剛完成公聽會的程序,21日已經展開國土計畫審議會專案小組會議。公民參與是國土計畫重要的一環,公聽會中,可見一些公民拿著厚達300多頁的國土計畫書,面對台上各部會官員,一一指出對內容的質疑,中科污染搜查線秘書長徐宛鈴是其中之一。
閱讀全文
- 地方大小事
- 足跡
-
區域 足跡 北區 - 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
- 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 將軍村(厚食聚落)
中區 南區 東區 - 地方創生資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