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就業與教育政策
- 背景說明
-
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顯然已對青年人的職涯選擇,甚至傳統的社會價值形成挑戰。目前台灣有許多高學歷青年面臨就業挑戰,而同時台灣的新興產業卻面臨找不到人才的困境,而人才也無法在台灣得到好的發展,紛紛出走外流。
根據主計處於2017年發布的海外就業統計指出,2015年海外就業人數是72.4萬人,較中研院人才宣言發布的2011年,又新增加4.3萬人。從數據上顯示可看出,台灣人才外流的趨勢越來越嚴重。這突顯台灣的環境難以留住人才,甚至在人才供需上也產生失衡現象。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翁啟惠於2011年發起《人才宣言》引起廣泛討論, 該宣言針對國內近年來嚴重的人才供需失衡現象,從體制、法規與大環境發展面向分析,指出國家發展將因人才失衡產生諸多問題,並研擬相關因應對策,但目前成效有限;2017年,科技部為解決人才問題,推出「愛因斯坦計畫」和「哥倫布計畫」等兩項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希望解決人才斷層與老化現象。
國內高等教育自1990年代快速擴張,大學生人數年年增加。根據教育部資料,教育部最新統計結果,2015年台灣預期受教育年數為16.6年,若扣除學前教育,每位國民預期正規教育達15.6年,相當於大學四年制畢業。與其他主要國家比較,2015年亞洲多數國家的平均就學年數,約介於11到12年間,以日本12.5年為最高,台灣為11.9年,歐美國家除了義大利、法國及荷蘭外,大多介於12到13年間,普遍高於亞洲國家。但儘管台灣擴充高等教育使受教率提高,但教育內容與我國產業脫節是現實。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無法在新興產業發展長才。因此,教育的內容與品質成為一個需要重新衡量的課題。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顯然已對青年人的職涯選擇,甚至傳統的社會價值形成挑戰。
- 新聞導覽
-
醒醒吧!選民,我們才是扼殺台灣民主的殺手!
來源: 風傳媒 — 2014年04月03日眼睜睜地看著台灣明明享有亞洲最自由民主的條件,但政治的亂象卻像一輛失控的列車般,無法駕馭,在在讓選民們充滿無力感,甚至挫折感。不願放棄的我,最後仍選擇提起筆來,鼓勵大家一起為台灣的未來打氣! 閱讀全文
教授們,加油
來源: 聯合報 — 2014年03月02日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D. Kristof)在《聰明頭腦,渺小影響:教授,我們需要你!》一文中指出,大學教授是對國內外問題有最聰明見解的人之一,但是絕大多數教授在當今重大議題的論辯上,卻是無足輕重。他呼籲大學教授走出學術象牙塔,積極參與重大公共議題的論辯和研究,勇於發揮影響力,不要像中世紀的僧侶一樣與世隔絕! 閱讀全文
張忠謀:台灣悶與亂 在人才不足
來源: 聯合報 — 2014年01月23日各國激烈爭搶人才,台灣的人才卻逐漸流失,多數企業都面臨戰力不足的窘境。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昨天再度為台灣經濟「把脈」,並開出「開放外國人才來台」這帖特效藥,直言台灣的悶與亂,全導因於「人才不足」。 閱讀全文
學者建議:讓加薪拉動GDP成長率
來源: 聯合報 — 2014年01月02日總統馬英九昨宣示,要「讓今年成為台灣的經濟突破年」。學者呼籲,台灣的外銷已遇瓶頸,應設法鼓勵企業幫員工加薪,讓民眾有能力與意願消費,讓消費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動力。 閱讀全文
張忠謀:台灣人才 三大失衡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3年12月06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產業界找不到所需要的人才,他觀察到國內有一、年輕人期望與現實;二、產學需求;三、不同層次訓練與需求等三大失衡現象。他強調,台灣不需要148所大學,當局者需要拿出勇氣,從教育改革做起。 張忠謀昨應邀出席國科會舉辦的第二次科學技術發展諮詢會議。他指出,人才問題是他每天都在思考的議題,這是一切的基本,既然他出席諮詢會議,所談就聚焦在科技人才。 閱讀全文
全年工時2140小時 全球第3高 上班族淪廉價勞工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3年10月14日台灣勞工好命苦!薪資16年來沒調漲就罷了,工時卻是全球第3高,換算成時薪居亞洲四小龍之末,僅8.69美元、約新台幣255元,不及新加坡520元的一半。令不少窮忙的上班族聽了忍不住捶心肝。 閱讀全文
IMF副總裁:創造就業 宜採「北歐模式」
來源: 經濟日報 — 2013年10月03日國際貨幣基金(IMF)副總裁夏菲克(Nemat Shafik)建議,各國不妨建立能兼顧社會安全與企業彈性的「北歐模式」,來創造就業。經建會主委管中閔認為,此法可行,企業多點彈性、鬆綁,產業自然能夠復育工作機會。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06.05.27
2006.05.28
(部分總體教育政策檢討)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