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人才培育、就業與教育政策

人才培育、就業與教育政策

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顯然已對青年人的職涯選擇,甚至傳統的社會價值形成挑戰。目前台灣有許多高學歷青年面臨就業挑戰,而同時台灣的新興產業卻面臨找不到人才的困境,而人才也無法在台灣得到好的發展,紛紛出走外流。......
背景說明

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顯然已對青年人的職涯選擇,甚至傳統的社會價值形成挑戰。目前台灣有許多高學歷青年面臨就業挑戰,而同時台灣的新興產業卻面臨找不到人才的困境,而人才也無法在台灣得到好的發展,紛紛出走外流。

根據主計處於2017年發布的海外就業統計指出,2015年海外就業人數是72.4萬人,較中研院人才宣言發布的2011年,又新增加4.3萬人。從數據上顯示可看出,台灣人才外流的趨勢越來越嚴重。這突顯台灣的環境難以留住人才,甚至在人才供需上也產生失衡現象。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翁啟惠於2011年發起《人才宣言》引起廣泛討論, 該宣言針對國內近年來嚴重的人才供需失衡現象,從體制、法規與大環境發展面向分析,指出國家發展將因人才失衡產生諸多問題,並研擬相關因應對策,但目前成效有限;2017年,科技部為解決人才問題,推出「愛因斯坦計畫」和「哥倫布計畫」等兩項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希望解決人才斷層與老化現象。

國內高等教育自1990年代快速擴張,大學生人數年年增加。根據教育部資料,教育部最新統計結果,2015年台灣預期受教育年數為16.6年,若扣除學前教育,每位國民預期正規教育達15.6年,相當於大學四年制畢業。與其他主要國家比較,2015年亞洲多數國家的平均就學年數,約介於1112年間,以日本12.5年為最高,台灣為11.9年,歐美國家除了義大利、法國及荷蘭外,大多介於1213年間,普遍高於亞洲國家。但儘管台灣擴充高等教育使受教率提高,但教育內容與我國產業脫節是現實。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無法在新興產業發展長才。因此,教育的內容與品質成為一個需要重新衡量的課題。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顯然已對青年人的職涯選擇,甚至傳統的社會價值形成挑戰。

新聞導覽

滿腹塑膠 玳瑁陳屍阿塱壹

滿腹塑膠 玳瑁陳屍阿塱壹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2年04月10日

日前阿塱壹淨灘志工在海邊發現死亡多日的玳瑁,肚子裡充滿了塑膠製品以及漁網,推判是導致死亡的原因。海洋垃圾導致海洋生物死亡時有所聞,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表示,全世界海龜死因有3成是海洋垃圾所造成,台灣仍缺乏相關研究,執法成效也未盡人意... 閱讀全文

萬華社大遭接管 全促會:突顯社大結構困境

萬華社大遭接管 全促會:突顯社大結構困境

來源: 新頭殼 2012年03月05日

萬華社區大學 遭台北市教育局解約接管的事件震撼全國各社區大學,教育局以萬華社大校長疑似挪用公款遭調查而解約,引發不少社大參與人士的批評... 閱讀全文

新內閣-教育施政重點

來源: 自由電子報 2012年02月01日

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以黑馬之姿出線接掌教育部,他昨天接受訪問表示,未來會是一個「大團隊」執政,他的施政重點將放在高教競爭力、十二年國教、技職精緻化、二歲到五歲幼兒發展和師資培育等,他會努力以赴。 閱讀全文

海峽兩岸 求學路一樣坎坷

來源: 台灣立報 2012年01月29日

在偏遠山區設立學校、挹注師資與資金,是浪費嗎?偏鄉學子求學路迢迢,比起都會區學生更為不易,但國家有義務保障每個孩子受教權。究竟辦學要從經濟效益出發,或關注每個學生的受教權益? 閱讀全文

高職教育無法優質化 就要轉型退場

高職教育無法優質化 就要轉型退場

來源: 人間福報 2011年12月30日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昨天宣布,一百零三年十二年國教上路後,若仍有高職無法改善辦學品質,加上少子化衝擊、招生困難,這些學校勢必轉型,甚至退場。 閱讀全文

創新創業,新思維最重要

來源: 林建甫,中國時報

目前世界各國正如火如荼推動創新創業,希望促進經濟轉型,也解決青年高失業率的問題。我國在103年底行政院成立重量級旗艦計畫─「創新創業政策會報」,作為「替年輕人找出路」的施政重點,期能整合各部會分別推動之方案,發揮綜合效應。然而這其中的邏輯有問題,我們需要釐清並賦予新思維。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基金會關注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06.05.27

2006.05.28

稅制改革的公與義研討會

(部分總體教育政策檢討)

出版品連結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