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地方社會脈動

地方社會脈動

背景說明

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

1994年文建會積極推動社區營造政策,促使中央政府省思跨部會整合模式的重要性,爾後,台灣社區政策的推動已逐漸從政府主導的「由上而下」政策執行,變成強調公民參與的「由下而上」的操作理念。

然而因為中央政府策略性的介入,特別長期以社造經費補助的誘導下,促使社區營造成為地方政策執行上脫離不了環境綠化、多元就業、文創開發的政策走向。更因高度依賴中央經費補助,使社造成為鄉鎮公所、村里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管理委員會及社區工作團隊間權力與資源的競技場域。

而今為因應人口老化、城鄉落差及產業變化,推行的「地方創生」同樣強調在地、自發與行動,不同之處在於,地方創生政策的首要目的,是「創造工作機會、減緩人口(減少)問題、提昇生養後代的條件、為地方創造生機」。

【從地方創生窺見貧富不均的現象】

在地方創生所觀注的人口結構及產業的變化中,最直接的觀察是台灣過往在快速發展工業化以及都市化的政策下,產生貧富不均的議題。

根據WTID(2018)的資料,全台灣最富有的1%族群的收入佔全國所得比例為12.99%。所得越高的族群,其薪資所得佔個人總所得的比例越低、資本所得的佔比越高。這一切似乎意味著,過去台灣社會長期歌頌的「愛拚才會贏」、「黑手變頭家」價值已不復存在,單憑努力越來越難出頭天。在全球化及資本主義下帶來的貧富差距所衍生出的社經階級顯然已難以翻轉。

聯合國在2015年開始啟動永續發展目標時,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潘基文(Ban ki-moon)曾表示「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所制定的目標具全球性,各國領導人已做出承諾,確保不遺漏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而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一項,就是消除貧窮(No poverty);世界銀行(世銀)總裁金鏞(Jim Yong Kim)表示「到2030年,終止極端貧窮並共享繁榮是我們的目標,而此承諾未曾改變,我們也須從全球的角度,採用擴大的貧窮判斷標準。」

【觀察、追蹤、與實踐】

貧窮及貧富差距的議題在台灣的都市與鄉鎮,以不同的樣貌存在著,面對地方翻轉的挑戰,我們同樣也必須關注大環境下的結構性議題,在關注與追蹤的同時,也與地方組織一起尋求社會創新的服務模式。

 

資料來源:

《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

《曾旭正專欄|有了社區營造,為何還需要地方創生?》

《報導者: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

《 TAIWANICDF:終結貧窮之前 先回答什麼是貧窮吧!》

觀察社會脈動

後疫情時期 中產階級消失貧富差距拉大

來源: 科技 2021年04月19日

美國、中國帶動的全球經濟已經熱烈迎接 V 型反彈,股市漲至歷史新高,消費增溫需求大增,全球經濟也將受益,但是經濟學家沒有投資人那麼樂觀,疫情過後使全球中產階級人數加速消失,就業不確定性仍在,加上債務高漲,疫情將對世界經濟留下持久傷痕。 閱讀全文

生育率結婚率創新低 最新調查公布5大原因

來源: 多元 2021年04月08日

內政部統計,去年台灣人口首度呈現負成長,今年1月新生兒總數更首次單月跌破萬人,且在去年結婚率低的情況下,恐怕連帶影響出生率;據yes123最新調查,去年台灣新生兒人數16.5萬,創史上新低,而且人口首度呈現「負成長」;結婚對數也僅剩12.17萬對,則是2009年以來另一個低點。 閱讀全文

窮忙世代 青壯年零存款比例創歷年新高

來源: 經濟日報 2021年03月25日

過去一年面對疫情衝擊,對「三十而立」的青年勞工來說也並不好過,根據yes123今(23)日公布的「青年勞工甘苦談與職場追夢調查」發現,「39歲(含)以下」的上班族衡量目前每月財務狀況,35%表示是赤字,更令人擔憂的是本身「沒有存款(0元)」,比例破紀錄,逼近二成。 閱讀全文

提升農業用水效率 陳吉仲:將加強轉型旱作、強化灌溉設施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21年03月23日

水情吃緊,目前全台農田停灌面積已達7.4萬公頃,佔灌區的24%,創歷史新高。昨(22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諸多立委就質疑,「每次缺水都犧牲農業?」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表示,「就算水庫的水都給農業用也不夠」,停灌措施是為了減少農民損失,而非為了民生、工業用水退讓。 閱讀全文

疫情擴大矽谷貧富差距

來源: 中國時報 2021年03月15日

去年疫情肆虐並未加速矽谷人才外移,反而吸引更多資金湧入,但這些資金只造福金字塔頂端的科技新貴,其他產業勞工卻因疫情而更加困苦。 閱讀全文

青少年憂鬱問題:用心父母卻養出最不快樂世代?

來源: 聯合報 2021年03月11日

家長正面對史上最願意親近父母,卻最不快樂的一代。在衛福部「一○七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有百分之六十七點五的少年表示「與母親感情融洽經常聊天」,與父親也有百分之五十五點六。但他們也是史上自殺率和憂鬱症比例最高的一代,衛福部統計,二○一九年的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及三十歲以下服用抗憂鬱藥的人數都創下歷年新高。 閱讀全文

疫情影響下的女性勞動市場困境

來源: 多元 2021年03月09日

PwC Taiwan發布《2021全球女性工作指數報告》(PwC Women in Work Index 2021) 指出,受新冠疫情影響,2021年底,全球女性工作發展進程可能會退回2017年的水準。而為了消除COVID-19對女性工作造成的損害,到2030年,實現性別平等的速度必須是歷史平均速度的兩倍。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也表示表示,疫情對於女性的收入和就業機會造成「極度不公平」的影響,呼籲採取長期措施,改善婦女的勞動力市場現況。 閱讀全文

少子化預算5年增4倍 台灣女性為何還是選擇不婚不生?

來源: 信傳媒 2021年03月09日

2020年是台灣「生死交關」的一年,出生數較死亡數少了近8千人,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現象,顯示當局近年來推動的少子化對策,恐力有未逮。說到生育率低迷,幾乎都會提到女性教育程度高,年輕人偏好自由主義,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不生。但若耙梳其背後結構性因素,可發現晚婚與低薪才是問題所在。 閱讀全文

地方大小事
艋舺大道的小巷記憶

艋舺大道的小巷記憶

李維倫 2020年03月05日

艋舺大道兩旁現代的建築與老舊的平房,過去是鐵路的交通塞,走在大道上,彷彿是看著老家人跟小孩說著艋舺過去至今的種種往事,雖然不能闢媲美上海黃埔江兩側的埔東與埔西,但在同一片的天空下萬華的演變,有著獨特風土味,而這味道是萬華人共同擁有的回憶。 閱讀全文

看見城市的邊邊 - 用社區的力量接住每個人

看見城市的邊邊 - 用社區的力量接住每個人

李維倫 2020年02月27日

位於萬華區的台灣社區實踐協會描繪出我們對於社區工作的想像,起初是幾個輔大社工的學生為了課程去了解地方的需要,聽了里長的想法,開始在街頭上與青少年聊天、漸漸地有了兒少據點… 閱讀全文

艋舺的故事

艋舺的故事

陳東伯 2020年02月25日

萬華歷經繁華到沒落,絕代風華的艋舺我們來不及參與,但我們可以體驗現今萬華的風華年代~ 閱讀全文

我們與永續的距離

我們與永續的距離

李維倫 2020年02月19日

宜蘭縣員山鄉開發瓷土礦場,26日在環保署進行審查。受影響的中華村與內城村居民到場陳情抗議,表示宜蘭平原後方是綿延山脈,礦場開發將會破壞「山景第一排」。開發業者保證小規模分段開發,挖完就回植綠化,不會危害水源。 閱讀全文

如何衡量一塊地的價值?

如何衡量一塊地的價值?

李維倫 2020年02月17日

我們看一個人,是看重他的身價,或是看重他的品格與為人?同樣的,一塊土地,我們除了看見它可能的經濟收益外,能否看見它為地方創造更高價值的潛力? 閱讀全文

教育,永續的地方創生

教育,永續的地方創生

李維倫 2020年02月13日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是一群年輕人一起關注地方教育問題,一起幫助差點因家境問題而輟學的孩子開始,進入到地方農產業,透過自身所學引入自然農法的概念投入農產作業當中,和成功大學共同合作和認證,把農產業逐漸轉型成可以幫助地方學子或返鄉青年的收入來源,穩定生活的依靠。 閱讀全文

測試動態

測試動態

2020年02月01日

測試動態 閱讀全文

足跡
地方創生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