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年代-迎向永續
- 背景說明
-
隨著全球化與環境生態變遷步伐加速加大,生產結構重新調整、銷售市場競爭加劇、貧富所得差距擴大、金融風暴捲土重來、乾旱洪水災變頻傳等衝擊,正威脅著全世界所有國家,包括我們中華民國在內。一方面,因為經濟自由化,資本與技術的流動跨越國界藩籬,全球產銷版圖大挪移,台灣雖因地理上鄰近大陸這個新興經濟工廠與市場而受惠不少,但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就業與所得分配、教育與稅制改革、人才培育與社會價值重建,卻亟待朝野共同努力再創新局。另一方面,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持續,天候異常與災變紛在世界各地爆發,加上原本存在已久的地層下陷、河川與水患治理、經濟發展與國土規劃等重大議題未決,皆已構成永續經營台灣必須優先克服的障礙,亟待政府與民間組織攜手合作,為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推動整合與對話。
- 新聞導覽
-
使用核電不是宿命 而是選擇
來源: 台灣立報 — 2012年11月06日長期以來,面對各種反核聲浪的質疑時,不論是台電、原能會或是核工人,最常擺出來的就是一副專家的權威姿態,藉此反擊各種質疑不夠專業。
閱讀全文
中國經濟高成長 貧富懸殊敲警鐘
來源: 旺報 — 2012年11月05日中共十八大將在11月8日召開,只是隨著大陸經濟增長,貧富差距與收入分配的不公,正加劇大陸經濟矛盾與社會矛盾,甚至已到了臨界點,新一代領導人如何在新形勢下堅持改革市場經濟的開放路線,將是以「習李」為體制的下一代接班人最大挑戰,也牽動全球敏感經濟神經。
閱讀全文
「台灣面對氣候變遷」政策建言 請政府用「極重要」議題來處理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1月05日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中心日前舉行「台灣面對氣候變遷政策建言發表會」,別從政策、風險調查與城市氣候治理的觀點,指出目前台灣在氣候變遷因應的不足與建議。與會學者多表示,政府雖已經逐漸重視氣候變遷議題,但在目前多半都停留在災害防救與政策宣導的層次,負責的組織事權不清,政策也缺少長遠的規劃和實際的措施,對於基礎資訊的調查亦不清楚,令人憂心。以下為出席學者發言稿與報告摘要,點出政府應有更整體、紮實的作為以因應氣候變遷。
閱讀全文
核災一爆發 立委:國土變廢土
來源: 台灣立報 — 2012年11月04日核四工程問題層出不窮,核安備受質疑。日前立委丁守中要求台電研議將核四改為天然氣發電廠,隨後經濟部與台電卻表示將會增加成本。
閱讀全文
節能減碳 翡翠水庫成效顯著
來源: 中央社 — 2012年11月03日翡翠水庫今天公布10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工作,碳排放量較99年大幅減少約400公噸,相當於一個半北市大安森林碳匯量。
閱讀全文
國會整體改革 就趁現在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11月02日我們期待立委要專業監督政府,人民和媒體同樣要用心監督立委,徹底體檢國會亂象的根源。我們必須啟動國會改革,思考如何鞭策調教出能替人民監督政府的立委,而不是濫用民粹,整整立委當看戲來化解自己荷包不漲的怨懟。否則,你這裡刪他一兩百萬元,他可能會用別的方式,從國庫直接或間接挖掉一兩千萬元,到頭來我們還是輸家。
閱讀全文
專訪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11月02日康納曼現任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與伍德羅威爾森學院公共事務教授,並兼任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員,他在心理學上的成就挑戰了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被公認為「繼佛洛伊德之後,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他的跨領域研究對經濟、醫學、政治、社會與社會心理、認知科學有深遠影響,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
閱讀全文
國土計畫法的美麗與哀愁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2年11月02日為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全,並促進國家永續發展及國土資源合理配置,備受期待的「國土計畫法草案」,總算於日前走出了內政部大門。預計等到行政院院會討論定案後,即可第六度到立法院叩關。
閱讀全文
環保署長:蘇花改停工機制 應遵守環評共識
來源: 聯合晚報 — 2012年11月01日蘇花改工程首創國內生態停工機制,卻遭花蓮縣長和地方民代批評「人不如鳥」,擔心影響蘇花改施工進度。環保署長沈世宏上午表示,蘇花改工程「特定地點2小時9種指標性鳥類觀測總數少於97 隻就要停工」,是當初環評審查獲得的共識與結論,也是開發單位必須遵守履行的責任。
閱讀全文
環保團體:生態停工機制才是進步
來源: 聯合晚報 — 2012年11月01日蘇花改工程擬採生態停工機制,以保護原生鳥類,讓花蓮縣議會吵翻天;雲林縣環保聯盟前理事長陳清圳表示,這算是進步的機制,但以破壞生態環境至鉅的雲林縣湖山水庫工程言,當初也有類似的停工機制,卻從未啟動過,徒具虛文。他建議應開放民間團體共同參與調查、監督,不能讓工程單位球員兼裁判。
閱讀全文
不只是綠建築 每個城市都需要一座自然森林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0月31日台北市政府為舉辦2017年世大運,選定林口閒置30年以上的國宅用地闢建選手村,該處近16公頃之土地原先並非無用之地,除了已開闢為運動公園之外,其餘廣大的土地已經自然演替成為蓊鬱茂密的次生林,成為林口城市一大特色。
閱讀全文
生物多樣性保護 保護區周圍緩衝地帶一樣重要!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0月31日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生物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人為壓力對於熱帶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服務所造成的衝擊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這樣的關注也使得位於熱帶地區的保護區數量和範圍逐漸增加。
閱讀全文
朱立倫:只要我在 沒核安就沒核四
來源: 聯合報 — 2012年10月31日「只要我當新北市長一天,未經新北市府同意、沒有確保全民有核安保證,核四絕對別想要啟動、運轉,原能會、台電不能再有任何僥倖心理。」
閱讀全文
最波折的核電廠 核四反應爐廠首度曝光
來源: 聯合報 — 2012年10月31日台電核四廠確定要四度追加預算,總興建經費將突破三千億元,一號反應爐廠房內部昨天首度向媒體曝光。台電內部評估,若核四廠一號機通過原能會與國際核能組織認可後,最快明年底為一號機裝填燃料展開啟動測試,後年底商轉發電。
閱讀全文
百年最慘 颶風重創紐約地鐵淹 電廠爆 曼哈頓全黑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10月31日超級風暴「珊迪」(Sandy)挾帶豪雨席捲美國東岸各州,影響及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等地,造成至少廿六人喪生,並釀成多項創紀錄的嚴重災情,南從維吉尼亞州、北至緬因州共七百萬用戶停電,紐約地鐵則遭遇受百年未見的重創。而珊迪所經之處,有六千萬人受風災影響,逾百萬人被迫撤離。
閱讀全文
向拿鋤頭的…致敬 疼惜那顆「向天奮鬥」的心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10月31日秋日午後,彰化溪州的三合院,伴著徐徐清風,在高聳的樟樹林蔭下,詩人吳晟向來訪的記者說,農業與環境是他人生退休後最關切的兩個議題。一旁的友人註解,那其實也是吳晟生命中最後的甜蜜負荷。
閱讀全文
歐元區減債努力或徒勞無功
來源: 紐約時報 — 2012年10月31日希臘及其國際債權人仍然就降低希臘的預算赤字進行着緊張談判,而本周一由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公布的新數字卻表明,所有的努力都可能會是徒勞無功的。歐盟的數據機構歐盟統計局(Eurostat)發佈的數字顯示,那些在填補預算赤字方面取得了最大進展的國家,特別是希臘,總體債務負擔在經濟規模占的比例也變大了。
閱讀全文
“桑迪”是全球变暖的产物吗?
來源: 紐約時報中文網 — 2012年10月31日名为“桑迪”(Sandy)的诡异风暴完全或者部分是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的产物吗? 对几百万将花费数周时间从损失中恢复的人而言,这可能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但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答案不仅可能解释这场风暴形成的原因,还可能弄清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閱讀全文
親海不等於侵海—台灣「侵海步道」面面觀
來源: 漂浪。島嶼部落格 — 2012年10月30日親近海岸是一件美好的事,在台灣早期海禁政策下,其實很多地方的海岸線,都讓人很陌生,譬如居住左營的朋友,總是會說從小到大根本沒見過左營海岸,因為軍港所在,好早就築起隔海的高牆,甚至在許多海岸線上,還能見到殘留的管制鐵絲網。
閱讀全文
颶風珊蒂 全球暖化的寫照?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0月30日許多環保人士指稱,嚴重摧毀紐約、紐澤西及其他大西洋沿岸至新英格蘭地區15個州的超級颶風珊蒂,乃是氣候變遷的產物。而某些氣象學家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即使沒有氣候暖化,珊蒂這般的颶風一樣會出現。
閱讀全文
- 專家呼籲
-
« 前 6 筆 1
- 基金會關注
-
2011.12.10~11邁向永續研討會
有感於環境天候急遽變遷、生存空間遭到嚴厲壓縮;自由化經濟體制下, 生產結構重新調整、銷售市場競爭加劇、貧富所得差距擴大、金融風暴捲土 重來等現狀與困境...實在年代系列講座
實在年代下的經濟,應是怎樣的面貌?走向實在年代,該有怎樣的藍圖?
洛桑管理學院報告指出:「台灣的發展是結構轉型問題。」服務業是主導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台灣去年服務業產值佔GDP68.71%,服務業就業人數佔58.6%,但綜觀勞動、資本、研發甚至國際競爭力等指標,卻沒有相對成長,薪資水準及個人產值低,亟需體檢、突圍。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集結極力提振經濟轉型的行政官員、長期鑽研的學者專家與創新落實的企業家,就現況與挑戰談服務業的全面規劃、迎頭趕上、創造就業。抓住機會,立刻行動!◎時間:2012年7月14日、15日、21日、22日(週六、日) 下午二點到四點半◎議程:第一場 服務業發展的現況與展望時間:7月14日(六) 14:00-16:30主持人:林聖芬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主講人:陳添枝 (台大經濟系教授)、管中閔 (行政院政務委員)服務業帶動轉型,需要時間與精力的長期投入,本場分就總體發展、前景鋪陳、人才培育、建立服務DNA等政策深入討論,為規劃推動、培育軟實力,做對話、定方向、解難題、排紛擾。第二場 綠色經濟、科技、生活的推展時間:7月15日(日) 14:00-16:30主持人:葉俊榮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主講人:毛治國 (交通部部長)、黃萬翔 (經建會副主委)、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 (台達電董事長)高耗能經濟時代已過去,台灣未來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的轉型與發展,應是什麼模式?四位主講人以大視野、大格局突破保守產業思維,掌握綠色商機,凝聚在地社會、創造生活願景。第三場 如何打造醫療照護服務業時間:7月21日(六) 14:00-16:30主持人:黃榮村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主講人:詹啟賢 (國光生技董事長)、蘇喜 (開南大學健康照護管理學院院長)、林萬億 (台大社工系教授)、胡勝正 (中央研究院院士)高齡、少子化的時代來臨,台灣醫療照護服務業如何轉型?醫療衛生是產業還是社福?長期照護可由市場經濟支撐?醫療制度人力符合當前社會需求? 諸多紛擾不明的疑問,由諸位專家為您解答。第四場 建構資訊、流通、文創服務業平台時間:7月22日(日) 14:00-16:30主持人:余範英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主講人:張善政 (行政院政務委員)、呂學錦 (中華電信董事長)、史欽泰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陳浩 (博理基金會執行長、雲廣科技總經理)資訊全球化的時代,如何提升系統化、效率化的營運模式?追求高產值的目標下,文創服務業該如何經營?新媒體又是什麼?如何利用電信與資訊的平台,將台灣建構為「研發、創新、運籌、設計」中心?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