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年代-迎向永續
- 背景說明
-
隨著全球化與環境生態變遷步伐加速加大,生產結構重新調整、銷售市場競爭加劇、貧富所得差距擴大、金融風暴捲土重來、乾旱洪水災變頻傳等衝擊,正威脅著全世界所有國家,包括我們中華民國在內。一方面,因為經濟自由化,資本與技術的流動跨越國界藩籬,全球產銷版圖大挪移,台灣雖因地理上鄰近大陸這個新興經濟工廠與市場而受惠不少,但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就業與所得分配、教育與稅制改革、人才培育與社會價值重建,卻亟待朝野共同努力再創新局。另一方面,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持續,天候異常與災變紛在世界各地爆發,加上原本存在已久的地層下陷、河川與水患治理、經濟發展與國土規劃等重大議題未決,皆已構成永續經營台灣必須優先克服的障礙,亟待政府與民間組織攜手合作,為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推動整合與對話。
- 新聞導覽
-
全球氣候與健康 聯合國圖集很實用
來源: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10月30日氣候變遷是目前最夯的議題之一,有鑑於天災與疾病的爆發關係越來越緊密,聯合國首度結合氣候與健康衛生資料,推出全球第一份氣候健康圖集,指出包括登革熱、腦膜炎與痢疾等疾病的好發之季節與地區,希望能提供予各國政府制定早期預警的參考。
閱讀全文
開發高屏大湖 農民:根本沒必要
來源: 台灣立報 — 2012年10月30日面積高達7百公頃的高屏大湖(吉洋人工湖)將淹沒目前出租給農民生產毛豆的台糖農地,引發毛豆農民恐慌。環保署30日進行高屏大湖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專案小組審查,當地農民到場抗議。除了農民不滿,開發後一天僅能供應10萬噸水源,光是減漏和工業廢水回收水就足以支應,不需開發人工湖。
閱讀全文
奢侈稅不能輕言退場
來源: 經濟日報 — 2012年10月29日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上路之後,房產交易價格益趨透明,而且對房價不合理炒作,達到抑制效果,因此對已實施一年半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即奢侈稅),立委及業界主張已達成階段性目標,多建議廢止,此話題再度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奢侈稅是否達成預定的效果,應從其立法初衷談起。該條例的立法說明即強調「房價不合理飆漲」,與「房屋短期移轉稅負低,土地短期交易未課徵土地增值稅」........
閱讀全文
從軍公教待遇談四個改革觀念
來源: 聯合報 — 2012年10月29日閣揆陳冲迅速拍板,宣布政府將負起勞保的最終支付責任,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則改依弱勢原則發放,大砍九成。這兩項改革,前者未必使勞工鼓掌稱慶,後者則可能讓軍公教感到鬱卒;但從改善陳年制度及平衡階級差異看,都跨出了重要且正確的一步。
閱讀全文
九月景氣燈號好轉的虛與實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2年10月29日景氣燈號的目的在呈現台灣總體的景氣,因此必須綜合各部門的景況編製一份景氣綜合判斷分數。目前經建會是綜合九項指標來編製這一判斷分數,這九項計有:貨幣總計數M1B、直接及間接金融、股價指數、工業生產指數、非農部門就業人數、海關出口值、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製造業銷售值、批發零售與餐飲營業額指數。
閱讀全文
台灣核災困境 用常識算一算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10月29日日本核工學者小出裕章日前指出,台灣核電廠若發生輻射外洩,罹癌死亡人數將達七百萬人。原能會核管處陳宜彬處長則回應,除非拿出詳細數據與計算基礎,否則小出裕章所言並不具公信力。
閱讀全文
短線操作是經濟發展絆腳石
來源: 經濟日報 — 2012年10月26日2011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席姆斯,以「金融危機以來的貨幣政策與通膨風險」為題演講指出,民主國家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正處於艱困時期,經濟成長遲緩的損失已經發生,卻還沒有決定由誰埋單或犧牲哪些人,民選的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往往避免處理這些議題,但這將抑制經濟的成長。台灣最近因勞保基金財務危機、勞保與公保退休所得替代率落差極大及軍公教退休人員發放年金慰問金等爭議,吵得沸沸揚揚。大師此話可說一語道出台灣當前的困境。
閱讀全文
專家獻策:「有感」施政 興利重於防弊
來源: 經濟日報 — 2012年10月26日薛琦首先推崇來台參加大師論壇的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姆斯(Christopher A. Sims)對當前財經問題精闢的觀察,他指出,目前國內正面臨席姆斯所言的艱困時期,因此馬總統提出「原則開放、例外管理」的新財經政策思維,要用最大可能的鬆綁對外來投資的限制,讓台灣擺脫經濟困境,不只是鬆綁外來資金的限制,鬆綁對自己的限制更是重中之重的事。
閱讀全文
胡錦濤講話四個方面值得特別關注
來源: 人民網 — 2012年10月26日胡錦濤在中共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許耀桐認為,這個講話體系宏富、博大精深,觀點鮮明、思想深邃,講話全面回顧了黨的十六大以來十年的光輝歷程,高度肯定了我們的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對於把握、領會即將在下半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所肩負的使命和面臨的新任務,具有重大的指導和啟迪作用。
閱讀全文
科學發展觀 將列中共全黨指導思想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10月25日由於十八大是代際交替,消息人士說,中共黨內已有共識,讓薄案在十八大前進入審判階段。就剛閉幕的政治局會議來說,政治報告及黨章最後修訂是主要熱點,「其中部分內容,或讓海外人士驚艷」,如政治報告內涵,可能加進更多政改,兩草案將在十一月初送進十七屆七中全會定案。
閱讀全文
學術匯整台灣經濟政策走向
來源: 整理自聯合報 — 2012年10月25日美國經濟學家沙金特教授(Thomas Sargent)與席姆斯(Christopher A. Sims)教授以他們在「總體經濟因果關係的實證研究」方面的貢獻,在二○一一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繼日前沙金特應聯合報系經濟日報之請到訪之後,席姆斯也在今日會見各界,對於正在積極尋找因應經濟困局對策的台灣,大師的來訪正當其時,預料將再度引起相關理論的探索與討論。
閱讀全文
勞保條例修正 陳冲:政府負最終責任入法
來源: 中央廣播電台 — 2012年10月25日勞保即將在2027年瀕臨破產,朝野立委相繼提案修法,要求政府比照其他保險,扛起勞保最終支付責任。行政院長陳冲今天(23日)表示,會整體思考「勞工保險條例」修法,重新規劃保險相關要素,期盼健全經營機制,並將「政府負最終責任」。
閱讀全文
改革必須開源先於節流
2012年10月25日如果我們的稅改,能夠符合「公平正義」;進而台灣創下全球最低的國民租稅負擔率能被提升到合理的國際水平,則所謂「福利吃垮國家」的說法將成迷思。福利如果會吃垮國家,也只有在稅收餓死國家時才會發生。治病要找病因,改革也要尋根本。任何涉及資源再分配的改革,不可能不碰觸「階級」。社會保險之所以始於德國,乃因俾斯麥憚於勞工運動的政治壓力,而逼迫資本家妥協,以開源來緩和社會矛盾。但台灣忘了這個源頭,以致於任何迴避階級的改革注定失敗,只能讓位給不改革、假改革,甚至反改革了。
閱讀全文
李鴻源:施政不會有特效藥
來源: 中央社 — 2012年10月25日內政部長李鴻源今天說,施政不會有特效藥,應該腳踏實地一步步把事情做出來,「大家給我們一點時間,一定會有具體成效」。李鴻源上午到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備詢,會前受訪表示,很少去想「民眾對內閣施政是否有感」的問題,只是努力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
閱讀全文
2011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姆斯:台灣經濟問題 我沒妙方
來源: 聯合報 — 2012年10月25日二○一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姆斯發表專題演講。昨天馬英九總統接見席姆斯時說,在台灣遭遇經濟不景氣的此刻,席姆斯訪問台灣,「帶給我們許多期待」,希望席姆斯提供寶貴建議。不過,席姆斯很客氣地說,他對台灣經濟問題沒有「妙方」(easy prescription),因為他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而且現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閱讀全文
中共十八大觀察-根治腐敗 化解社會矛盾
來源: 旺報 — 2012年10月25日中共十八大即將在11月8日召開。十八大首先要解決經濟層面的問題,即判斷未來經濟的走勢,給出短期與長期的經濟政策,針對當前經濟下行的現狀作出戰略調整。中共最高層目前經過密切調研,最近政策已經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如更加強調穩增長與降息,但仍須注意不要「開閘放水」,保持結構調整解決產能過剩。
閱讀全文
「一個月有感」的美麗與哀愁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10月25日光陰似箭,一個月期限倏忽已至,馬總統曾經做出要行政院「一個月要讓民眾有感」的承諾,而今安在哉?或許,我們可以說總統重視民眾感受,課以官僚單位責任,還訂出時程要讓大家「有感」,這是一個美麗的承諾;但衡諸現實,台灣的病症豈是一個月可治療見效?「一個月有感」的政治承諾,終究不能不跳票,這是台灣的哀愁。
閱讀全文
美復甦慢 不能全怪歐巴馬
來源: 經濟日報 — 2012年10月24日房市築底反彈、就業機會增速超越適齡勞動人口,美國經濟似乎終於真的在復甦。但這些消息雖好,卻還不夠棒,因為要達成全面就業還有數年之遙,而這一路走來已十分漫長。為什麼經濟頹勢會持續這麼久? 答案是嚴重金融風暴過後通常如此,而且這有強大的證據支持。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經濟團隊拒絕接受這些證據,如果羅姆尼11月勝選,這種否認主義絕非好兆頭。
閱讀全文
拼有感滿月陳冲:設定個別戰略,全面開拓新興市場
來源: 整理自聯合晚報 — 2012年10月24日行政院政務會談,討論開拓新興市場政策,面對國際市場萎縮,政府開發新興市場,維持出口動能,將以達到出口比重30%為目標。院長陳冲會中指示,除正規戰外,要進行游擊戰,結合跨部會資源,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國情,設定個別戰略,全力開拓新興市場。
閱讀全文
中科四開發許可撤銷 環保署續審環差
來源: 公視新聞 — 2012年10月24日環團批評,中科四期不僅開發許可遭撤,甚至用水計畫也未依規定通過水利署核可,環保署在行政程序上沒有續審的道理,中科四期應全面停工、停審。
閱讀全文
- 專家呼籲
-
« 前 6 筆 1
- 基金會關注
-
2011.12.10~11邁向永續研討會
有感於環境天候急遽變遷、生存空間遭到嚴厲壓縮;自由化經濟體制下, 生產結構重新調整、銷售市場競爭加劇、貧富所得差距擴大、金融風暴捲土 重來等現狀與困境...實在年代系列講座
實在年代下的經濟,應是怎樣的面貌?走向實在年代,該有怎樣的藍圖?
洛桑管理學院報告指出:「台灣的發展是結構轉型問題。」服務業是主導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台灣去年服務業產值佔GDP68.71%,服務業就業人數佔58.6%,但綜觀勞動、資本、研發甚至國際競爭力等指標,卻沒有相對成長,薪資水準及個人產值低,亟需體檢、突圍。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集結極力提振經濟轉型的行政官員、長期鑽研的學者專家與創新落實的企業家,就現況與挑戰談服務業的全面規劃、迎頭趕上、創造就業。抓住機會,立刻行動!◎時間:2012年7月14日、15日、21日、22日(週六、日) 下午二點到四點半◎議程:第一場 服務業發展的現況與展望時間:7月14日(六) 14:00-16:30主持人:林聖芬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主講人:陳添枝 (台大經濟系教授)、管中閔 (行政院政務委員)服務業帶動轉型,需要時間與精力的長期投入,本場分就總體發展、前景鋪陳、人才培育、建立服務DNA等政策深入討論,為規劃推動、培育軟實力,做對話、定方向、解難題、排紛擾。第二場 綠色經濟、科技、生活的推展時間:7月15日(日) 14:00-16:30主持人:葉俊榮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主講人:毛治國 (交通部部長)、黃萬翔 (經建會副主委)、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 (台達電董事長)高耗能經濟時代已過去,台灣未來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的轉型與發展,應是什麼模式?四位主講人以大視野、大格局突破保守產業思維,掌握綠色商機,凝聚在地社會、創造生活願景。第三場 如何打造醫療照護服務業時間:7月21日(六) 14:00-16:30主持人:黃榮村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主講人:詹啟賢 (國光生技董事長)、蘇喜 (開南大學健康照護管理學院院長)、林萬億 (台大社工系教授)、胡勝正 (中央研究院院士)高齡、少子化的時代來臨,台灣醫療照護服務業如何轉型?醫療衛生是產業還是社福?長期照護可由市場經濟支撐?醫療制度人力符合當前社會需求? 諸多紛擾不明的疑問,由諸位專家為您解答。第四場 建構資訊、流通、文創服務業平台時間:7月22日(日) 14:00-16:30主持人:余範英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主講人:張善政 (行政院政務委員)、呂學錦 (中華電信董事長)、史欽泰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陳浩 (博理基金會執行長、雲廣科技總經理)資訊全球化的時代,如何提升系統化、效率化的營運模式?追求高產值的目標下,文創服務業該如何經營?新媒體又是什麼?如何利用電信與資訊的平台,將台灣建構為「研發、創新、運籌、設計」中心?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