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年代-迎向永續
- 背景說明
-
隨著全球化與環境生態變遷步伐加速加大,生產結構重新調整、銷售市場競爭加劇、貧富所得差距擴大、金融風暴捲土重來、乾旱洪水災變頻傳等衝擊,正威脅著全世界所有國家,包括我們中華民國在內。一方面,因為經濟自由化,資本與技術的流動跨越國界藩籬,全球產銷版圖大挪移,台灣雖因地理上鄰近大陸這個新興經濟工廠與市場而受惠不少,但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就業與所得分配、教育與稅制改革、人才培育與社會價值重建,卻亟待朝野共同努力再創新局。另一方面,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持續,天候異常與災變紛在世界各地爆發,加上原本存在已久的地層下陷、河川與水患治理、經濟發展與國土規劃等重大議題未決,皆已構成永續經營台灣必須優先克服的障礙,亟待政府與民間組織攜手合作,為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推動整合與對話。
- 新聞導覽
-
社評-北京不結盟政策仍難撼動
來源: 旺報 — 2012年08月20日中國綜合國力已大幅提升,無論就保護國際貿易利益或確保能源、糧食等物資的供應無虞與運輸安全,更關鍵因素是美國針對性的亞太戰略布局,使得中國的外部環境與對應作為高度複雜化,因而激發了學界重新檢視北京不結盟政策的主張。不過,目前大陸內部對於應否放棄不結盟政策的看法仍然分歧,且論辯多局限在智庫學者之間,未必全盤反映北京官方的立場。
閱讀全文
歐元區應實施政策改革
來源: 英國《金融時報》 — 2012年08月20日一些人辯稱,歐洲央行可以無限期地阻止債券市場爆發危機:通過購買二級市場的所有債券和為債務展期以及新融資發行的債券。然而,上世紀90年代,當國際社會應對墨西哥、亞洲和俄羅斯爆發的嚴重金融和經濟危機時,我們曾得出下列結論:在缺乏政策行動的情況下,註入資金不會發揮作用,而如果出現普遍的資本外逃,有多少資金都是不夠的。
閱讀全文
專家:全球正邁向另一糧食危機
來源: 中央社 — 2012年08月20日乾旱肆虐美國和黑海附近的農業地區、印度雨季降雨量不足,以及非洲沙赫爾(Sahel)地區的潛伏饑荒,在在顯示全球可能正邁向另一次糧食危機。
閱讀全文
「人才宣言」滿一年 危機還沒解除
來源: 自由時報 — 2012年08月20日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十多位社會意見領袖,發表「人才宣言」、揭櫫台灣面臨空前人才危機已滿一年,台灣GDP及經濟競爭力明顯下滑。翁啟惠結合施振榮、張忠謀等產學界五十四人,成立「高教與科技政策研擬小組」,預計今年底聯名提出政策白皮書,在人才培育、產學合作及科研預算三大方向,向政府做出更具體建言。
閱讀全文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韓國不是我們榜樣
來源: 聯合報 — 2012年08月17日為解決問題,在產業、科研方面,翁啟惠指出兩者必須緊密結合、發展優勢領域,但要先由政府創造友善環境;優勢領域能帶動產業提升、人才聚集,友善環境則能善用、留住人才。 目前,科技基本法修訂、薪資彈性化、外籍人才就業放寬等已逐漸改善「環境」問題;年底前國科會也將針對7大領域,包括學研地位、ICT 困境、學研銜接、IP布局、科技計畫、永續環境、人才問題繼續討論。
閱讀全文
從人力資本視角看中印經濟差異
來源: 英國《金融時報》 — 2012年08月17日導致兩國經濟發展軌跡上的巨大差距,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政府的管理水平。中國有一個更加具有決斷力和執行能力的政府,它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官僚程序的拖累,制定出以促進經濟發展為核心的政策,並以最高的效率落實到位。基礎設施建設的高速發展以及更加開放的貿易及投資政策,不僅使中國吸引到了更大份額的外商投資(FDI),且自身的製造業發展及出口也分別是印度的八倍和六倍。
閱讀全文
施振榮:整合全球人才資源是競爭力關鍵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08月16日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表示,現在是全球競爭的狀況,不能關著門想事情,在觀念上要先開放、再尋求對策。他指出,產業界正想盡辦法整合全球各方面的人才,像是在世界各重要地區設研發中心,就是要借重全球的人才。
閱讀全文
英研究:最怕天災10國6個在亞洲
來源: 聯合報 — 2012年08月16日英國風險顧問公司Maplecroft 15日發布研究報告指出,若遭遇地震、洪水、暴風雨等天災,亞洲經濟體最容易受威脅,台灣被列入可能因此付出最大代價的經濟體之一。
閱讀全文
台灣雇主徵才困難 全球第8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2年08月15日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台灣失業率仍居高不下,萬寶華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劉玿廷分析,主要關鍵在於,雇主和求職者對彼此的期待有落差。他舉例,業務代表的職缺其實非常多,但願意挑戰或加入此一工作領域的人相對沒這麼多。
閱讀全文
中科四期轉型 農工搶水問題未解
來源: 台灣立報 — 2012年08月15日中科四期爆發搶水爭議,經歷國科會提出轉型規劃、調降取用農水比例風波,行政院13日正式核定轉型方案,提出精密機械比例提高至35%,每日用水調降至2萬噸,僅剩原方案的1/8,開發中期使用的農業用水從莿仔埤圳中游取用。原本因為中科四期打算搶奪彰化溪州莿仔埤圳農業用水而靜坐護水的農民,14日上午暫時結束長達3個多月的靜坐。溪州居民、作家吳音寧強調:「農工搶水的基本問題仍未解決,如果不從整體水土資源規劃改進,同樣的問題只會一再發生。」
閱讀全文
為中科二林轉型精密機械園區喝采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08月15日台灣是多元社會,從好處看是各方意見都有表述的場域,從壞處看就是意見紛陳難以成事,在這樣一個多元情境下,很難得的,彰化二林園區得以從中科四期轉型為精密機械園區,第一次在環保與高科技發展間取得共識與平衡,但是,長路仍漫漫,猶待各界支持,否則能成之事依舊可能壞事。
閱讀全文
朱敬一:二林園區轉型精機重鎮
來源: 中 — 2012年08月14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朱敬一今天表示,將以「前瞻研發」、「產學聯盟」、「全球招商」等創新策略,全力打造中科二林園區成為精密機械業的重鎮。
閱讀全文
我見我思-失落的世代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08月13日台灣其實也有「失落的一代」的危機─雖然數字上顯得沒那麼嚴重。台灣上半年平均失業率四.一七%,但廿到廿四歲青年的失業率則達十二.三%;薪資原地踏步十多年…。
閱讀全文
社論-全球氣候變遷成常態,核心物價指數有何用?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2年08月13日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7月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46%,創2008年10月以來新高。主計總處強調,7月CPI年增率高達2.46%,主因是受天候影響,導致蔬果價格上揚(影響總指數上升1.22個百分點),加上油料費、國內外旅遊團費及外食費等價格調漲,乳類、水產品、電價、燃氣等價格居相對高檔所致。若以不含蔬果水產及能源價格衡量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ore CPI)觀察,則其年增率只有0.96%,尚不及1%,因此主計總處認為國內物價變動尚稱溫和。
閱讀全文
莫拉克風災三周年 從黃河看台灣治水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08月13日看到黃河幾千來年不斷改道、築堤、潰壩、洪災,到如今因河堤圍堵,河砂持續在河床墊高到高出平原海拔高度,黃河成了「懸河」的現況;以及上游牧民和水土的關係如何因著決策著由上而下的管制方式而改變,請讀者來聽聽這些水資源關懷人士怎麼說
閱讀全文
李鴻源:認真思考再建合宜宅
來源: 中央社 — 2012年08月10日李鴻源指出,合宜宅在台灣的建築史上是個里程碑,尤其是大台北民眾深為房價所困擾,因此內政部從很早之前就開始規劃興建合宜宅,希望以一般人可負擔的價格,來滿足民眾住的需求。
閱讀全文
社論-台灣人才斷層危機 不容低估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08月09日產學界看到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重點還是卡在政策法令制度的鬆綁,得一路通關從行政部門打到立法機關。隨便舉例,因為立法院監督公股事業與財團法人,重打肥貓,讓行政院祭出「打肥貓條款」,打到工研院幾乎崩盤,才亟思挽救推出「彈薪方案」,勉強有利於研究機關延攬人才,但已打成重傷。
閱讀全文
節水方案勢在必行卻又知易行難
來源: 中國時報 — 2012年08月09日面對地球暖化所衍生的極端氣候現象,近年來全球各地非旱即澇的情況益見嚴重。美國久旱不雨,固然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勢將刺激物價的上揚。而中國大陸近來頻頻遭到強降雨和颱風的侵襲,更是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立即的損失,連帶還暴露都市建設雨水下水道容量不足的缺失。
閱讀全文
- 專家呼籲
-
« 前 6 筆 1
- 基金會關注
-
2011.12.10~11邁向永續研討會
有感於環境天候急遽變遷、生存空間遭到嚴厲壓縮;自由化經濟體制下, 生產結構重新調整、銷售市場競爭加劇、貧富所得差距擴大、金融風暴捲土 重來等現狀與困境...實在年代系列講座
實在年代下的經濟,應是怎樣的面貌?走向實在年代,該有怎樣的藍圖?
洛桑管理學院報告指出:「台灣的發展是結構轉型問題。」服務業是主導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台灣去年服務業產值佔GDP68.71%,服務業就業人數佔58.6%,但綜觀勞動、資本、研發甚至國際競爭力等指標,卻沒有相對成長,薪資水準及個人產值低,亟需體檢、突圍。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集結極力提振經濟轉型的行政官員、長期鑽研的學者專家與創新落實的企業家,就現況與挑戰談服務業的全面規劃、迎頭趕上、創造就業。抓住機會,立刻行動!◎時間:2012年7月14日、15日、21日、22日(週六、日) 下午二點到四點半◎議程:第一場 服務業發展的現況與展望時間:7月14日(六) 14:00-16:30主持人:林聖芬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主講人:陳添枝 (台大經濟系教授)、管中閔 (行政院政務委員)服務業帶動轉型,需要時間與精力的長期投入,本場分就總體發展、前景鋪陳、人才培育、建立服務DNA等政策深入討論,為規劃推動、培育軟實力,做對話、定方向、解難題、排紛擾。第二場 綠色經濟、科技、生活的推展時間:7月15日(日) 14:00-16:30主持人:葉俊榮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主講人:毛治國 (交通部部長)、黃萬翔 (經建會副主委)、嚴長壽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 (台達電董事長)高耗能經濟時代已過去,台灣未來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的轉型與發展,應是什麼模式?四位主講人以大視野、大格局突破保守產業思維,掌握綠色商機,凝聚在地社會、創造生活願景。第三場 如何打造醫療照護服務業時間:7月21日(六) 14:00-16:30主持人:黃榮村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主講人:詹啟賢 (國光生技董事長)、蘇喜 (開南大學健康照護管理學院院長)、林萬億 (台大社工系教授)、胡勝正 (中央研究院院士)高齡、少子化的時代來臨,台灣醫療照護服務業如何轉型?醫療衛生是產業還是社福?長期照護可由市場經濟支撐?醫療制度人力符合當前社會需求? 諸多紛擾不明的疑問,由諸位專家為您解答。第四場 建構資訊、流通、文創服務業平台時間:7月22日(日) 14:00-16:30主持人:余範英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主講人:張善政 (行政院政務委員)、呂學錦 (中華電信董事長)、史欽泰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陳浩 (博理基金會執行長、雲廣科技總經理)資訊全球化的時代,如何提升系統化、效率化的營運模式?追求高產值的目標下,文創服務業該如何經營?新媒體又是什麼?如何利用電信與資訊的平台,將台灣建構為「研發、創新、運籌、設計」中心?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