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地方社會脈動

地方社會脈動

背景說明

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

1994年文建會積極推動社區營造政策,促使中央政府省思跨部會整合模式的重要性,爾後,台灣社區政策的推動已逐漸從政府主導的「由上而下」政策執行,變成強調公民參與的「由下而上」的操作理念。

然而因為中央政府策略性的介入,特別長期以社造經費補助的誘導下,促使社區營造成為地方政策執行上脫離不了環境綠化、多元就業、文創開發的政策走向。更因高度依賴中央經費補助,使社造成為鄉鎮公所、村里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管理委員會及社區工作團隊間權力與資源的競技場域。

而今為因應人口老化、城鄉落差及產業變化,推行的「地方創生」同樣強調在地、自發與行動,不同之處在於,地方創生政策的首要目的,是「創造工作機會、減緩人口(減少)問題、提昇生養後代的條件、為地方創造生機」。

【從地方創生窺見貧富不均的現象】

在地方創生所觀注的人口結構及產業的變化中,最直接的觀察是台灣過往在快速發展工業化以及都市化的政策下,產生貧富不均的議題。

根據WTID(2018)的資料,全台灣最富有的1%族群的收入佔全國所得比例為12.99%。所得越高的族群,其薪資所得佔個人總所得的比例越低、資本所得的佔比越高。這一切似乎意味著,過去台灣社會長期歌頌的「愛拚才會贏」、「黑手變頭家」價值已不復存在,單憑努力越來越難出頭天。在全球化及資本主義下帶來的貧富差距所衍生出的社經階級顯然已難以翻轉。

聯合國在2015年開始啟動永續發展目標時,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潘基文(Ban ki-moon)曾表示「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所制定的目標具全球性,各國領導人已做出承諾,確保不遺漏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而永續發展目標的第一項,就是消除貧窮(No poverty);世界銀行(世銀)總裁金鏞(Jim Yong Kim)表示「到2030年,終止極端貧窮並共享繁榮是我們的目標,而此承諾未曾改變,我們也須從全球的角度,採用擴大的貧窮判斷標準。」

【觀察、追蹤、與實踐】

貧窮及貧富差距的議題在台灣的都市與鄉鎮,以不同的樣貌存在著,面對地方翻轉的挑戰,我們同樣也必須關注大環境下的結構性議題,在關注與追蹤的同時,也與地方組織一起尋求社會創新的服務模式。

 

資料來源:

《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

《曾旭正專欄|有了社區營造,為何還需要地方創生?》

《報導者:台灣貧富差距的真相》

《 TAIWANICDF:終結貧窮之前 先回答什麼是貧窮吧!》

觀察社會脈動
嚴長壽:技職教育要找回核心價值

嚴長壽:技職教育要找回核心價值

來源: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2012年10月02日

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10月1日應邀在教育部技專校院國際化研討會演講,以「我的臺灣技職想像」為主題,嚴長壽表示,未來技職教育要找到核心價值,並站在國際上更高的角度看,才有可能永續經營。 閱讀全文

日本災後 讓建築重生於自然

日本災後 讓建築重生於自然

來源: 旺報 2012年09月19日

日本311地震走過1年多,重建工程依然持續。目睹世紀浩劫,日本許多知名建築師自願投入重建工程,災區的嚴重毀損也改變了他們對建築的既定想法。依實際環境和居民需求,作出最平衡的建設,讓「一切毀於自然,又重生於自然」是建築師災後的新體悟。 閱讀全文

尊重就業市場,重新活化青年職涯規畫

尊重就業市場,重新活化青年職涯規畫

來源: 中國時報 2012年09月18日

我國青年就業問題的根源是高等教育盲目擴張,大學畢業生數量遠遠超過台灣產業發展所能負荷。回顧一九八○年代以前,政府將中等學校以上的教育視為人力資源政策的一環,並視產業發展需要,嚴格控管大學校數與科系的設置。如此雖限制民眾讀大學的自由,卻能避免國內人力資源結構與產業發展脫節,而那時候青年失業率也大致能維持在五%以下。 閱讀全文

「青貧族」望「黃金年代」興嘆

「青貧族」望「黃金年代」興嘆

來源: 聯合報 2012年09月05日

最近冒出來「青貧族」這個名詞,因為整個青年世代都有落入貧窮族群的風險。根據主計處最新的資料,台灣未滿30歲、30至34歲、35至39歲三個組群的平均年所得,從40萬出頭到65萬左右,都低於15年前水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現在三、四十歲的人,餵飽自己都很勉強,養家活口更是艱難,變成充滿困惑的一個世代。 閱讀全文

舊貧新貧 社會隱憂

舊貧新貧 社會隱憂

來源: 中國時報 2012年09月03日

新貧族非失業,亦不屬於低收入戶,但卻是另一種貧窮,因為他們得不到政府關愛的眼神。除了「舊貧」、「新貧」外,還有月薪不到三萬元的「窮忙族」,主計處二○一一年的「人力運用調查」指出,將近三成、兩百二十六萬多名上班族,平均月薪不到兩萬五;將近一半、三百六十萬名上班族,平均月薪不到三萬元,占了四成左右。足見薪資低所釀成的「薪貧」階級已逐漸擴增,他們不滿意現狀的情緒將是台灣社會的一股隱憂。 閱讀全文

我見我思-失落的世代

來源: 中國時報 2012年08月13日

台灣其實也有「失落的一代」的危機─雖然數字上顯得沒那麼嚴重。台灣上半年平均失業率四.一七%,但廿到廿四歲青年的失業率則達十二.三%;薪資原地踏步十多年…。 閱讀全文

「城市型水災害」呼喚規劃公開和公民參與

「城市型水災害」呼喚規劃公開和公民參與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2年08月03日

人們對2010年夏天的廣州暴雨還記憶猶新。更早之前,2007年的濟南「7.18大雨」造成22人罹難。當時,中國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國際防洪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程曉陶曾撰文呼籲人們重視「城市型水災害」的危害。 閱讀全文

環境前線:無能強化台灣恢復力的氣候調適綱領

環境前線:無能強化台灣恢復力的氣候調適綱領

來源: 台灣立報 2012年07月16日

當這兩週全民受熱浪所苦,揣想這是否又是暖化現象的另一徵兆之際,行政院通過《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以期降低台灣面臨極端氣候下所造成的衝擊。 閱讀全文

地方大小事
足跡
地方創生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