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局下的兩岸變遷與發展
- 背景說明
-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不僅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另中國崛起對台灣的衝擊,不可忽視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一直沒能真正積極的檢視生態環境,調整能源使用效率與產業結構,未來若是面臨更嚴峻的氣候變遷或是國際制裁,可能全無招架能力。
- 新聞導覽
-
FT社評:國際治理機構難以應對時代挑戰
來源: 英國《金融時報》 — 2013年10月18日問題很嚴峻。我們生活的星球正在變暖。傳統療法無力治癒的疾病通過國際旅行四處擴散。國際貿易和金融創造了龐大財富,但也導致我們有可能受到遠方風暴的影響。 閱讀全文
債務之爭非美國首要之務
來源: 英國《金融時報》 — 2013年10月16日本月,圍繞政府重新開張和提高債務上限的僵局讓華盛頓方面精疲力盡。正如1995-96年政府關門和2011年債務上限恐慌那樣,十之八九,今後能記住這段經歷的主要將是那些直接參與談判的人士。但未來的歷史學家們或許會將今天的危機視作一個轉折點——它暴露了美國民主的失靈,是應當避免的壞榜樣,而不是值得模仿的好榜樣。 閱讀全文
馬習會 共推台海和平倡議
來源: 旺報 — 2013年10月16日第一屆兩岸和平論壇在上海閉幕,會中發表《論壇紀要》強調,「馬習會」實現,對台海和平、兩岸關係、世界和平將有積極影響,建議兩岸本著相互尊重體諒、務實面向未來的精神,積極創造條件,努力促成雙方均可接受的方案。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會中指出,兩岸現在不只「先經後政」,還要「有經有政」;兩岸從原本思考「我不要什麼」轉向「我要什麼」,再從中尋找可能的交集,是兩岸關係一大進步;此外,紅藍綠與會人士都認同和平發展,意義深遠。 閱讀全文
大師理論 反映人性盲點
來源: 經濟日報 — 2013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法馬、韓森、席勒三位美國經濟學家以「資產價格實證分析」同獲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其中,74歲的法馬現為芝加哥大學特聘財金教授,65歲的韓森是芝加哥大學特聘經濟及統計教授,67歲的席勒是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 閱讀全文
發達國家借IMF年會批評新興經濟體
來源: 英國《金融時報》 — 2013年10月14日發展中國家多年來一直指責美國、歐洲和日本經濟上的失敗,而今年夏季新興市場出現動盪之後,形勢發生了轉變。現在發達國家要新興經濟體別再抱怨,而是先管好國內經濟。 閱讀全文
兩岸和平論壇落幕凸顯陸台兩地觀念分歧
來源: BBC中文網 — 2013年10月12日兩岸和平論壇的學者有中國大陸多所台灣研究單位和台灣的大陸研究單位派員參加,國民黨和民進黨也有成員以個人或者民間基金會的名義與會。 閱讀全文
美國有望臨時提高債務上限
來源: 英國《金融時報》 — 2013年10月11日白宮(White House)和共和黨就短期提高美國債務上限達成了一項臨時協議,令人對世界最大經濟體避免潛在違約產生初步期待。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兩岸議題相關的活動: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 檢視 下載 -
完整大小的圖檔: 4.3 KB |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