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導覽
公私夥伴思維下的基礎公共建設投資
保險產業參與公共建設著眼於收益率,以具穩定現金流量為優先,如高速公路、捷運等。藉由民間投資興建公共建設,引進企業經營理念,改善公共服務品質,已成為國際趨勢。而為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政府已將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列為重要施政方向,具民間參與空間者,政府不再編列預算,優先以民間參與方式辦理。 閱讀全文
聯準會升息步調 不至於太過頻繁
一般預期美國聯準會(Fed)即將在本週啟動後金融危機時代的首度升息,不過各界注意的焦點卻是在聯準會的升息步調上。聯準會最近一次的啟動頻繁升息循環是在2004年的6月30日至2006年的6月29日,約25個月的期間。總計在2004年下半年起升息5次,2005年全年度升息8次,2006年則至上半年底升息4次。總共17次,每次升息幅度一碼,將聯邦基金利率由原本的1%,拉抬至5.25%。當時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也獲得 「Quarter Point Al」的稱號。 閱讀全文
中國為何要讓人民幣和美元“脫鈎”?
中國有關讓人民幣和美元“脫鈎”的新承諾凸顯出北京面臨的難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的行動可能會妨礙中國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努力。在有跡象顯示美國經濟日益走強的情況下,外界普遍預計美聯儲將於本週加息。與此同時,中國則反向行之,政府屢次降息,並採取其他措施放寬貨幣政策,刺激不斷減速的經濟增長。 閱讀全文
量化寬鬆VS.財政撙節
近年來,許多國家存在經濟衰退、失業率高、生產不振、財政赤字擴大、債務快速累積等諸症並存現象。面對此種多重複雜困局,在總體經濟政策上,往往採取截然不同作法:為了振興經濟,採取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貨幣政策;為了改善財政,採取撙節性(austerity) 財政政策。兩者目的迥異,政策取捨孰輕孰重,各有其支持者,不但受客觀環境與配套條件制約,也受意識型態影響。 閱讀全文
正視經濟自由化與GDP分配面的變化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完成國民所得統計修正,並公布去年GDP分配面的資料,結果顯示我國受僱人員報酬占GDP的比重降至43.86%,與民國80年代前後的50%,差距日遠。值得注意的是,同期間日、韓受僱人員報酬比重雖也下滑,但降幅不及我們一半,可見我國所得分配不均,較之鄰國猶有過之。 閱讀全文
「這是起點,不是終點」《巴黎協定》29條救地球
經過長達2個星期的馬拉松式密集協商,簡稱「巴黎氣候峰會」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1次締約方會議(COP21),終於達成一份取代《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歷史性《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詳細方案12日陸續出爐,總共29條,希望在本世紀結束之前,力保全球均溫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 閱讀全文
紅色危機 產業轉型契機
自2014年以來,大陸政府及產業界以強大企圖心發展IC及周邊產業,計畫5年投資超過1200億人民幣。而大陸紫光集團本月宣示投資台灣三家大型IC封測廠正是大陸產業一條龍垂直整合的前端策略。此舉再度引起社會對紅色產業鏈威脅論以及台灣產業空洞化的疑慮。 閱讀全文
舊經濟指標難釋中國增長全貌
富蘭克林鄧普頓(Franklin Templeton)的知名基金經理邁克爾•哈森施塔布(Michael Hasenstab)與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都認為,中國經濟正迅速轉向國內消費,這挑戰了那些過於關註中國工業部門困境的看空者的觀點。對中國官方經濟增長數據的普遍不信任,讓許多觀察人士都構建起自己對經濟活動的測算方法——通常基於鐵路貨運(今年已經大幅下降)以及鋼產量(2000年至2013年間平均年增速為15%,而明年預計將下降3%)等變量。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