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局下的兩岸變遷與發展
- 背景說明
-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不僅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另中國崛起對台灣的衝擊,不可忽視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一直沒能真正積極的檢視生態環境,調整能源使用效率與產業結構,未來若是面臨更嚴峻的氣候變遷或是國際制裁,可能全無招架能力。
- 新聞導覽
-
梅克爾呼籲延長抗疫限制措施
來源: FT — 2020年12月14日《金融時報》報導,梅克爾表示,德國必須在聖誕節前實行嚴格的封鎖,以遏制新冠病毒的傳播,理由是在德國重症監護病房接受治療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數量「驚人」,且該病死亡人數激增。
閱讀全文
積極面對ESG投資新趨勢
來源: 工商時報 — 2020年12月14日工商社論指出,在過去,提到ESG(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通常都只想到環境保護和企業責任,於是,企業紛紛投入淨灘,說是為了環保;有些發起種樹,說是可以減碳。只不過,活動結束後,除了留下公益形象,讓主管機關按個讚之外,對企業永續經營究竟加了多少分,大家心知肚明,甚至有人直言──ESG,不過是企業偽善的標籤。
閱讀全文
從RCEP簽署看到的中日美
來源: 日經 — 2020年12月14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協定是中國加入的第一個大規模自由貿易協定(FTA),中國的存在感將提高。中國此前對貿易自由化態度不是很積極,因為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産生了影響,轉換了方針。另一方面,美國因總統大選問題,歐盟因英國脫歐問題,貿易談判仍停滯不前。
閱讀全文
巴黎協定五週年 外媒提五項成就與五大未竟之功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20年12月14日巴黎協定宣示在本世紀末前升溫不超過2°C,於12日迎來五週年紀念日,多邊主義再度興起,承諾與行動之間距離似乎再次可望拉近。對此,氣候媒體《氣候之家》盤點了巴黎協定五年來所實現的五項成就,以及五項未竟之功。
閱讀全文
王健壯/台灣民主是鍍金民主
來源: 聯合報 — 2020年12月14日編者按: 文化部發函通知童書《等爸爸回家》不得發行,理由是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相關規定,此舉表面上是取締違法,卻引起業界質疑此法的適用性,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老師對此提出看法,並針對近期政府違反人民權利的作法提出針貶。
閱讀全文
金融指數TAIFRI首發 自評台灣低風險
來源: 多元 — 2020年12月11日最新金融指數TAIFRI評價台灣為98.11分,風險情勢處於相對低檔區!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10日發布國內首創的台灣金融風險指數TAIFRI,透過資產評價壓力、非金融部門穩定度、金融部門穩定度及傳染與蔓延等4大監測構面,評價台灣為綜合低風險的98.11分(基準100)。
閱讀全文
蕭萬長呼籲 擴大兩岸產業融合
來源: 多元 — 2020年12月10日中共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昨表示,經濟合作是兩岸關係發展基礎,儘管疫情衝擊,但今年前10月兩岸貿易額仍實現兩位數增長,充分反映兩岸經濟合作的潛力巨大。大陸國台辦主任劉結一說,若無大陸經濟發展的帶動,台灣經濟今年難維持正增長;峰會台北方面理事長蕭萬長呼籲應擴大兩岸產業融合。
閱讀全文
5年投入80億 蔡政府成立量子科技國家隊
來源: 中時 — 2020年12月10日面對即將來臨的量子新世代,為加速提升我國量子科技的實力,科技部、經濟部、中央研究院等共同規畫國家隊計畫,預計5年總投入約80億元,讓台灣在國際上繼半導體產業之後,持續在未來量子世代佔有關鍵角色。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兩岸議題相關的活動: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
-
完整大小的圖檔: 4.3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