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大道的小巷記憶
李維倫 — 2020年03月05日
2001年,因應鐵路地下化的建設,陪伴萬華人走過一世紀的鐵路從地面消失,道路變大變寬,稱作「艋舺大道」。
隨著萬華社區小學的步履,我們騎著Youbike,繞過了顯而易見的萬華雙子星,走進了艋舺大道旁的小巷,找尋萬華過往記憶痕跡。
(圖說:寧靜的巷弄,見證萬華的變化)
鐵道、北漂、小工廠
經德君的介紹,才知道萬華後站曾聚集了許多小工廠,像是做玻璃、做肥皂的工廠和印刷廠等,交通的便利和輕工業林立,吸引了不少中南部民眾移居此地發展。其中一戶老宅外面還留著「雙園浴池」的字樣,是當年給車站附近的拉車人力和挑伕在忙碌一整天後,可以沖洗休息的地方。
(圖說:當年給車站附近工人洗去疲勞的浴池,現在是民宅)
那天空飄著細雨,沾溼我們的頭髮和臉頰,風吹來的時候,真心希望這家浴池還開著......
北市獨有的「椅子文化」
巷弄裡的道路讓騎單車變得很有挑戰,但隨處可見的椅子,讓人隨走隨坐隨聊天,是在地特有的「椅子文化」。坐在椅子上話家常的阿姨們,知道我們在認識萬華後,叮嚀我們要小心車子,像家中長輩叮囑要出門的小孩一樣。
(圖說:萬華到處看得到的「椅子文化」)
萬華的變與不變
大型的建設雖然沒有為後站帶來人潮,但隱身於巷弄間的特色小店跟老宅,得以讓我們置身當年的記憶。
整合軟硬體資源、保有在地特色、帶動人潮,是蛻變的下一步,因為牽涉的範圍相當複雜,需要眼光、需要對話,更需要居民的參與,在歧異之中找到共同的可能性
共同的是在地生活的人們,還有他們對繁華步月的記憶,對於老萬華的情感
。
(圖說:見證了車站興衰的老字號餅舖,正宗日本風味— 在台北堂餅行摩那卡餅本舖。)
引用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yucc.org/photos/pcb.3071467966198778/3071467416198833/?type=3&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