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文化價值

文化價值

風潮是一時的,趨勢是未知的,而「永續發展」植基於人心、訴諸於未來的價值信念。面對政治紛亂、社會失序、角色混淆、人文崩壞的現實,知識份子必須勇於發聲;族群、政黨、個人更須拋私忘利。對於台灣的未來,不能只焦慮、懼怕,更不能漠視與空想。選擇思考、聚集大家的智慧,為未來作籌謀,重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背景說明

風潮是一時的,趨勢是未知的,而「永續發展」植基於人心、訴諸於未來的價值信念。面對政治紛亂、社會失序、角色混淆、人文崩壞的現實,知識份子必須勇於發聲;族群、政黨、個人更須拋私忘利。對於台灣的未來,不能只焦慮、懼怕,更不能漠視與空想。選擇思考、聚集大家的智慧,為未來作籌謀,重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新聞導覽

電力供需報告出爐 能源局:未來七年用電每年增2.5%

2020年全國電力消費較2019年成長2.1%,遠高於近十年平均,經濟部推估今年起未來七年用電需求年均成長2.5%。

電力供需報告出爐 能源局:未來七年用電每年增2.5% - 閱讀全文

全球水危機 資源戰一觸即發

全球水資源嚴重不足,世界近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高度缺水」的國家。

全球水危機 資源戰一觸即發 - 閱讀全文

進口之惡 台灣剝削國外天然林

砂拉越,馬來西亞的三大州屬之一,擁有亞洲最茂盛的熱帶雨林。但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出現大規模工業伐木後,一切都變了。失控的濫伐破壞珍稀樹種與野生動物棲地,衝擊當地原住民生計,熱帶雨林迅速消失則加速全球暖化。馬來西亞砍伐天然林,台灣正是主要消費國。

進口之惡 台灣剝削國外天然林 - 閱讀全文

時代媒體人相繼離逝 媒體風範逐漸消失

編按:上月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倪炎元於4月6日下午病逝,享壽63歲,在銘傳大學服務三十年,為學校創造許多機會與歷史,深受同事與學生們的喜愛。今日(7日)前中國時報駐華府特派員傅建中病逝華府,享壽83歲,派駐華府超過30年,見證台美關係發展。

時代媒體人相繼離逝 媒體風範逐漸消失 - 閱讀全文

部分環保人士倒戈支持外推 詹順貴、莊秉潔:藻礁公投將投不同意

藻礁公投爭議持續擴大,今天(4日)包括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等人舉行記者會表述立場,除了支持政院昨天所提的再外推方案,以達到保護藻礁及非核減煤的雙贏,並表態將在公投時投下不同意票(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

部分環保人士倒戈支持外推 詹順貴、莊秉潔:藻礁公投將投不同意 - 閱讀全文

地球自轉軸加速漂移:40年移動4公尺 研究指向冰川融化、抽取地下水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發現,自1990年代以來,全球暖化導致大量冰川融化,竟使地球自轉軸明顯偏移。

地球自轉軸加速漂移:40年移動4公尺 研究指向冰川融化、抽取地下水 - 閱讀全文

CHARLES M. BLOW-死亡和大流行教會我的事

編者按:累計到今日,全球已有破億人口感染新冠肺炎,超過三百萬人死亡,這場疫情改變的不僅僅是經濟活動與政治版圖,更由上至下翻轉許多人面對人生的態度。往後,要以怎樣的心情度過每一天呢?感受,那些死亡與大流行教會我們的事。

CHARLES M. BLOW-死亡和大流行教會我的事 -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知識分子的沒落?

王汎森 2010年08月01日

最近我注意到台灣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即知識分子文化似乎逐漸趨於沒落。 閱讀全文

文化視野下的教育與社會改革

黃榮村 2010年04月01日

社會改革的原動力大概不外三類:(1)恢復人性尊嚴與人民作主;(2)對社會不良慣性及不合理既存制度的反動,並要求本質之恢復;(3)提升國家與社會的競爭力。這三類表現有其先後次序,大約是前述的政治→社會→教育三種改革。 閱讀全文

文化視野下的教育與社會改革

黃榮村 2010年04月01日

社會改革的原動力大概不外三類:(1)恢復人性尊嚴與人民作主;(2)對社會不良慣性及不合理既存制度的反動,並要求本質之恢復;(3)提升國家與社會的競爭力。這三類表現有其先後次序,大約是前述的政治→社會→教育三種改革。 閱讀全文

走在歧路上的一隻羊 ──媒體在政治發展中的角色

王 健壯 2010年04月01日

曾經伴隨台灣政治社會發展一起鉅變,甚至曾經扮演民主政治先鋒角色的媒體,這幾年在各種調查中,公信力漸趨滑落。開放報禁、政黨解禁與國會全面改選,曾經是台灣政治民主的三大指標;如今,政客、政黨與媒體,卻成為社會最不受信賴的三大亂源,這樣的結果不能不說是台灣社會變遷過程中最大的諷刺。 閱讀全文

從 2/3 到 50/50–一個沉重的數字政治社會學

南方朔 1996年12月16日

而揭露貧窮固極重要,此書更重要的是它對貧窮問題為何從政治的體制以及 人們的感官與知覺系統裡消失所做的觀察與分析。正因為貧窮問題已自人們的知 覺裡消失,於是那另外 2/3 過著舒適生活的人,遂心情愉快的認為所有的人都和 他們一樣活在富裕社會裡,但這並不意謂那 2/3 的人是多麼的自私與麻木不仁, 而是人們的思想與認知取決於知覺。 閱讀全文

基金會關注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

完整大小的圖檔: 6.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