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地方社會脈動 / 相關文章導覽

相關文章導覽

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公共論壇

來源: 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2020年02月13日

突破臺灣文化政策終結困境! 民間文化論壇提六大方向38項文化政策訴求: 閱讀全文

中崎有機農業專區劃設科學園區

來源: 上下游 2020年02月07日

有機農友:「忙了十年,還是沒有人把農業跟環境當成重要的事情。」 閱讀全文

好文分享-城鄉共生

來源: 上下游 2020年02月01日

米蘭大都會區1/3土地,自願劃為農業公園,居民耕作畜牧,維持田園風光 閱讀全文

地方創生,是「鄉愁」還是「鄉痛」?

2020年03月03日

行政院將2019年定為「地方創生元年」,並在全台各地大張旗鼓推動。近半年來,各界對地方創生的論述與實踐也持續發酵。在高齡少子已讓城鄉失衡的當下,地方創生的確重要,如何透過「留鄉、返鄉、移鄉」的人口移入,推動「創意、創新、創業」的創生,以達到2022年地方人口移入,填補移出人口、2030年地方人口回流、最後實踐「促進島內移民,達成『均衡台灣』」的地方創生目標,便是大家必須反思的一件事。 閱讀全文

在文化與產業之間 關於部落觀光的一些思索

2020年04月17日

編按:地方的振興,常常伴隨著觀光和導覽活動來述說地方的故事。因此觀光變成一種過程,各方利益團體在這個過程中決定他們自己的社群如何呈現給世界其他人。而這個過程也有可能改變居民看待自己的方式。事實上,觀光幾乎比任何一項產業都更貼近文化,也因此地方在發展觀光產業時,可以借重作者的人類學角度,來思索觀光對於地方最弱勢者帶來什麼樣的收益,又付上了什麼代價。 閱讀全文

台灣「地方創生二年」,國發會「四大推動重點」能滿足實際需求嗎?

2020年04月29日

編按:在台灣「地方創生二年」的推動重點中,我們看到了「均衡台灣資源」的願景,但似乎沒聽到更多實際的制度支援,與地方創生相關基本法規立法議題。 閱讀全文

疫情肆虐下的獨立書店生存之道

疫情肆虐下的獨立書店生存之道

2020年05月26日

無論是書店還是出版社,對抗的不只是疫情,而是現代人資訊讀取方式的改變,閱讀習慣的消逝,而疫情只是突顯了書業岌岌可危的現況。除了政府的紓困方案之外,長遠來看,整個書業能否被視為需要保護的產業,作為文化守護的一環,是刻不容緩的思考題 閱讀全文

祖孫代間學習──社區在地老化的第一步實踐

2020年06月11日

面臨高齡化、少子化、青壯人口嚴重外流的池上鄉,如何透過社區設計,將問題轉為潛能,產生負負得正的效應? 閱讀全文

出租住宅的民間開發模式_大阪NICE株式會社

2020年06月11日

一個社會是否富藏創意,當今的一個觀察視角,應該可以從這個社會中是否存在各類多元的組織形態來判讀。這其中包括政府組織、民間企業、乃至於第三部門,如何在各階段關鍵議題中,尋找到新的組織運作模式,嘗試為既有組織帶來轉化、創新的能量與彈性。 閱讀全文

地方創生如何引導發展韌性城市

2020年06月12日

「地方創生」的過程必須以社區為基礎,才能強化“所在”自主永續的能力,而非由主政者或規劃師強制執行一個政策或解決方案。再者,以社區為基礎的創生過程,社區居民將能夠感受到歸屬感,在後續營運中也將成為重要的一份子。當以這樣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就會是建造社區共同資產的必要因子,如同歸屬感根植在社區居民心中一般。 閱讀全文

你說,艋舺到底有什麼?那些掉在歷史夾縫的都市變遷

2020年06月09日

艋舺在過去50年來,歷經清代、日治的繁華,已漸漸趨向沒落、邊陲化。社經結構變遷後,高齡化、廟宇集結等現狀又使周遭成為一種不安全、紊亂與錯綜複雜的舊城象徵。即使與西門町鬧區相隔不遠,這一帶除了龍山寺有較多觀光客以外,的確不像是其他年輕族群會出沒的光鮮亮麗區域。即使是研究者也多朝向華西街、煙花巷、龍山寺廣場遊民等議題探討,而較少讓現今這塊地區與300多年來的歷史風華連結。 閱讀全文

走訪萬華在地店家,看見「土會黏的艋舺」如何社區共好

2020年06月24日

本篇文章訪談了三個萬華在地店家,聆聽他們在本業之餘,如何為地方貢獻心力,透過他們的故事,帶你看見人們口中「土會黏的艋舺」,如何由地方生活為根基,堆疊成深厚的人文與歷史場域。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