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背景說明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新聞導覽

西向 南向 不如全向

來源: 聯合報 2016年06月07日

編按:蔡英文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作為解決台灣經濟發展困境的一帖藥。這帖藥劑是好是壞已在輿論上多有討論。但在提問及批判新南向政策的同時,或許提問角度的不同可以打開不同的討論空間。新南向政策是一個真議題嗎?國內知名經濟評論者馬凱所提出批判的視角提供我們重新審視台灣以往南進政策發展的軌跡與脈絡。 閱讀全文

代工轉型的迷「網」

來源: 中國時報 2016年06月06日

編按:台灣以「代工」作為產業發展型態的方向在近十年備受討論。目前製造業發展疲軟,未來台灣是否要在代工一路上繼續發展?或是開發何種新形式的代工以促進轉型?這些問題在產業轉型上是一個思考點。此外,加上數位媒體、網路等新形式的加入,台灣在面對代工產業的思維方式也有轉變的可能性。下文則提供讀者一個重新思考台灣代工產業方向的參考。 閱讀全文

親愛的蔡總統,全力發展數位經濟,才能從根本解決年輕人問題

來源: 林之晨 2016年05月30日

編按:蔡英文於就職演說中透露對於未來執政務實發展台灣的決心。其中,推動經濟發展是一重點工作,這個部分除了國發會提出三駕馬車以提升台灣投資環境外。民間菁英也對台灣未來的產業發展趨勢提出建言。下文是 TiEA 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提出數位經濟的建議,林之晨同時也是首屆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的學員。本文經作者授權同意刊載全文。 閱讀全文

環保署立院報告 4年內空污紅色警戒日減半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6年05月30日

今(26)日為環保署長李應元到立法院的業務報告處女秀,昔日社運健將、環境律師詹順貴也以首度以副署長身分備詢。今日多名立委不斷針對亞泥和整體國家礦業政策進行追問,李應元除維持昨日盼亞泥退出太魯閣國家公園外,其餘都表示會再和經濟部做協調,且承諾會站在守護環境的立場。 閱讀全文

新南向的虛像與實像

來源: 聯合報 2016年05月24日

編按:蔡英文總統帶領的新政府於520上任,在其就職演說中提到之後將推動新南向政策,持續促進與東南亞與南亞之間的雙向合作關係。但新南向政策的內容到底為何?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基礎與前景何在?這會是人民須要持續與政府同步思考的議題。 閱讀全文

《國土法》給問嗎? 21子法爭點與門道大解密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5月18日

《國土計畫法》5月1日正式施行,法案重要內涵「全國國土計畫」、各縣市國土計畫與「國土功能分區圖」將在六年間陸續完成。但「魔鬼藏在細節」中,法案無詳載細部規劃、法規命令,則在內政部所訂的21部子法中,這正是左右《國土法》能否發揮管制功能的關鍵。 自今年5月1日起至2019年底,21部子法將陸續公告施行,部分子法會事前召開公聽會,聽取民眾意見。 閱讀全文

「以人為本」還是「以錢為本」?且來聽聽他們怎麼談新南向政策

來源: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 2016年05月18日

編按:面對世界經濟的局勢,2015年東南亞十國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象徵東協新時代的來臨。而將於520上任的新政府面對台灣的發展提出「新南向政策」作為回應,以強化並深化東南亞及南亞的總體關係為目標。並成立「新南向辦公室」與「東協與南亞研究智庫」作為推動工作的雙核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於105年5月17日舉辦〈實踐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論壇,邀請各方人士與會,以下報導紀錄為這場會議各方的發言,提供讀者參考。 閱讀全文

金融危機如何演變為經濟危機?

來源: 本·伯南克(Ben Bernanke),FT中文網 2016年04月25日

在當前這場危機的直接誘發因素之間,最顯著的兩個因素就是次貸泛濫和房價泡沫,但這場危機之所以導致我們付出如此慘重的經濟和金融代價,主要原因可能在於恐慌本身,可以說,恐慌造成的代價不會小於次貸泛濫和房價泡沫造成的代價。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基金會關注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數位建設翻轉台灣-深思、追趕、整合

版面刊登連結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實在年代二—服務經濟轉型系列講座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