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公 與 義 / 觀察與追蹤 / 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背景說明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新聞導覽

濕地養殖爭議 黑面琵鷺與漁民搶地?

來源: 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6年04月07日

日前台南市議員陳朝來和700名台南七股、將軍漁民抗議內政部罔顧漁民權益,逕自將6698公頃土地劃為重要濕地,激烈警民衝突,議員痛批「鳥比人重要」,認為《濕地保育法》(簡稱《濕地法》)罔顧漁民權益,但這些溼地範圍幾乎全為公有地,也是黑面琵鷺重要棲息地與覓食區,漁民在公有地上進行養殖行為是否合法?如何落實濕地法,又能確保漁民權益? 閱讀全文

學者專訪/胡勝正:重視創新與在地就業

來源: 胡勝正,聯合報 2016年03月22日

新政府以創新、就業、分配等民生議題為主軸,並選定亞洲矽谷、生醫、綠能、智慧機械、國防航太等五大產業作為創新經濟的基石,建議新政府聚焦國內投資做為檢視政策成效的標竿,因為投資代表企業對政策的認同,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也帶動消費者信心;更重要的是,創新—不論技術精進或新產品開發,都要靠投資體現,有國內投資才會創造在地就業,才有加薪的機會,經濟轉型才不至於落空。 閱讀全文

薛琦專文:他山之石─兩岸企業家的交會

來源: 薛琦,風傳媒 2016年03月22日

大家應該會同意,兩岸過去成功經濟發展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改革、開放。具體的說,改革是手段,開放是目的。市場開放後才會有國內外的物流,接著有人流、金流與資訊流。更廣泛的看,國內事、物開始受到外來事、物的衝擊與影響。若能力求汰蕪存菁,去腐生新,一定能立竿見影,看到成效。 閱讀全文

20世紀海面上升最快 研究:人為暖化是禍首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2016年03月02日

過去2800年以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快了好幾倍。新研究證實,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暖化為海平面加速上升的原因,且到了2100年海平面可能會上升131公分 閱讀全文

台灣生技製藥產業與資本市場的實與虛

來源: 黃文鴻,工商時報 2016年02月24日

新春開盤才一星期,浩鼎生技第二/三期臨床試驗的解盲,為台灣生技醫藥產業帶來另一次的震撼。這星期的股市交易二天,浩鼎市值蒸發至少200億以上。這幾年來生技製藥資本市場的熱絡,是政府研發資源投入法人科專與學界研究,推動生技製藥產業研發30年來能量累積的呈現。台灣民主歷程上第三度政黨輪替,新政府即將登台之際,社會各界對未來生技製藥產業的發展,保持樂觀的態度。 閱讀全文

銀行仍是全球經濟鏈條的薄弱環節

來源: 馬丁•沃爾夫,FT中文網 2016年02月18日

更重要的是,慢性需求缺乏綜合徵正在惡化,中國經濟放緩可謂雪上加霜。可以認為不太可能發生金融危機,但之前市場中的欣喜情緒已經消失。一種可能的回答是,對中國的欣喜之情已經結束。然而,更好的答案是高收入經濟體尚未從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的歐元區危機中恢復過來,正如超低利率所表明的那樣。 閱讀全文

民意趨向是TPP的必修課

來源: 徐遵慈,中國時報 2016年02月05日

TPP歷經7年的談判,但目前12個參與國國內或多或少均面對反對或質疑的聲音,未來更有可能出現政府改變立場或民意轉向的風險。此在在顯示,民主國家的政府如欲推動參與國際經貿協定,如複雜、嚴格、高標準的TPP者,不僅必須在整體層面,力求獲得社會共識與廣泛的支持;在個別領域或分眾層面,更應精準地進行不同產業別、議題別的影響評估與分析,以及與不同的「利害關係人」群體對話及研擬因應或配套措施。 閱讀全文

新執政團隊要有新經濟思維

來源: 中國時報社論 2016年02月05日

蔡英文的經濟政策核心就是「堆柴火理論」,她幾次闡述:「產業政策就像是柴火,如果一根一根拿出來燒,熱量有限、無法有足夠的熱量;如果把柴火堆好了再燒,就可燒得很旺、而且持久。」據此,其財經團隊提出了「五大創新研發產業」計畫,未來將會在北中南打造綠能、國防、生醫、亞洲矽谷和智慧機械等5個重要的產業創新生態系,讓它發揮堆柴火效果,將台灣的寒流趕出台灣。 閱讀全文

專家觀點
基金會關注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數位建設翻轉台灣-深思、追趕、整合

版面刊登連結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實在年代二—服務經濟轉型系列講座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 檢視圖檔 檢視 下載圖檔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