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
- 背景說明
-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 新聞導覽
-
中國經濟放緩打碎「非洲夢」
來源: 紐約時報中文網 — 2016年01月27日自今年初起,整個非洲大陸的經濟前景開始變得嚴峻,特別是在非洲的兩個最大經濟體,尼日利亞和南非。隨着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宣布,該國2015年從非洲的進口額暴跌了近40%,尼日利亞和南非的貨幣本月跌到創紀錄的低點。
閱讀全文
溝通是加入TPP的成功關鍵
來源: 林建甫,中國時報 — 2016年01月26日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是國家未來重要的工作。2014年TPP的12個成員國經濟產值,占全球比重約36%,貿易額達全世界30%以上,占我國貿易額亦高達35%左右。加入TPP是開拓市場,脫離當前貿易連11黑經濟困境的重要方法。但加入TPP有許多高難度挑戰,如何解決問題,政府應該未雨綢繆。
閱讀全文
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尚未開始
來源: 馬丁•沃爾夫,FT中文網 — 2016年01月21日部分人又一次把註意力集中在了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上。這方面的進展看起來確實相當不錯:根據中國官方數據,2015年頭三個季度工業年化增長率只有6%,而服務業則增長了8.4%。然而,這種錶面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金融服務業收入的增長。正如西方在金融危機前的情況一樣,這既可以說體現了經濟在向更平衡的“新常態”轉型,也可以說反映了信貸的增長。
閱讀全文
讓灌溉水不再「黑」 導演柯金源談農地污染的三大希望
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 2016年01月21日肥沃土地本應長出豐美糧食,但曾幾何時,滋養萬物的土壤成為封存污泥、收割後的稻米不是拿來餵養生靈而是銷毀?環境影像紀錄片導演柯金源於2013年底發表紀錄片《黑》,真實呈現20幾年來,因土地規劃不良,導致工業廢水流入農田、污染農地的亂象。
閱讀全文
中國經濟轉型之路依然坎坷
來源: 華爾街日報 — 2016年01月20日投資銀行藍橡資本(North Square Blue Oak)中國問題研究部主管巴倫(Oliver Barron)稱,實現再平衡有兩種途徑:提高規模較小行業的增速,或者收縮體量較大行業的規模。他說,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顯然正在取得進展,但這主要是工業增速放緩所致;這與由於政府政策對頭經濟突然取得兩位數的增長不是一回事。
閱讀全文
中國困境會引發全球危機嗎?
來源: 保羅·克魯格曼,紐約時報中文網 — 2016年01月13日主要問題在於中國高儲蓄低消費的經濟模式,只有在該國經濟保持極快增長的情況下才能維持,這支持了高投資的合理性。當中國擁有大量未充分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儲備時,這是可能實現的。但現在情況不同了,中國目前面臨一個棘手的任務:過渡到增長率較低,但不至於陷入衰退的水平。
閱讀全文
警惕2016年的風險訊號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6年01月12日2016年的新春開年讓人心驚膽跳,紐約股市在開年的第一周重挫,前五個交易日道瓊指數下跌6.2%、史坦普500指數挫低5.9%,同步創下一百多年以來,最大的開年當周跌幅。雖然跌深之後必有反彈,但是我們必須重視開年就大跌所伴隨的訊號,才能在日益劇烈震盪的大環境中,避免受到傷害。
閱讀全文
空氣髒 亟待改善 過去3年 埔里PM2.5增量最高
來源: 中時電子報 — 2016年01月12日2012年至2015年間,全台76個空氣品質監測站所測得的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以南投埔里的增量居全台。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