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
- 背景說明
-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 新聞導覽
-
青年的期待是產業升級 並非起薪
來源: 戴肇洋,工商時報 — 2016年01月07日隨著2016總統選戰日益升溫,為能吸引及爭取青年選票,如何解決國內青年就業不易,以及擺脫薪資偏低議題,已成為朝野政黨辯論攻防的主軸之一。姑且不論執政黨最近依據數據分析說明,青年起薪並非「22K」、而是「25K」,或是在野黨不斷指陳痛批,青年起薪已經多年停滯、淪為貧窮階級,均都無法扭轉「台灣=低薪」現象。
閱讀全文
「加薪帶動經濟成長」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主張嗎?
來源: 朱敬一,風傳媒 — 2016年01月06日2014年元月確實有600多位美國經濟學者聯名寫信給美國總統,信中有三個重點。第一是說美國基本工資已經5年未調整,建議要每年調整時薪0.95元,連續調3年,希望2016年能夠達到10.10美元。第二是分析如此調薪能造福多少低薪者,能如何改善他們的生活。第三是強調美國調升基本工資對失業率的影響很微小,不致於有後遺症。
閱讀全文
全球企業面臨中國轉型痛苦
來源: 日經中文網 — 2016年01月05日中國經濟減速給全球企業的業績投下陰影。美國通用電氣(GE)在中國的基礎設施訂單減少,韓國現代重工業集團的建設機械和成套設備的銷售情況也萎靡不振。歐洲和日本的企業被迫加緊調整企業戰略。另一方面,也有像美國耐吉等保持良好業績的消費品相關企業。在中國為實現穩增長而大力發展第三産業、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背景下,全球企業的業績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跡象。
閱讀全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揭示三大難點
來源: FT中文網 — 2015年12月24日如此一來,不少問題在落實過程中存在不確定性。實際上,12月中國審計署發布的穩增長跟蹤審計結果,截至10月份,鐵路、水利等重大建設項目進度緩慢延滯,有些項目完成10%都不到,便足以說明難點在於落實。因此,明年能否做到增長放緩中的結構轉型,加快改革又不至於經濟失速,還需對以下三個方面的難點有充分準備。
閱讀全文
大陸經濟發展的兩大關鍵議題
來源: 鄭貞茂,工商時報 — 2015年12月24日中國大陸經濟明顯步入新常態, 從最近公布的「十三五規畫」來看,官方將未來2016年至2020年的經濟成長目標訂在6.5%的底線,這與過去幾年動輒兩位數的經濟成長比較起來明顯降溫。儘管如此,中國大陸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仍是與日俱增,因此其經濟成長的未來變化仍將是市場關注焦點。
閱讀全文
2016年全球經濟恐陷預測成長假象
來源: 工商時報社論 — 2015年12月24日全球經濟在多重結構性問題纏身下,多數時候都將處在困境,而聯準會主席葉倫所做的決策,若希拉蕊勝選成為美國首位女總統,都將帶來深遠的意涵。在諸多結構性問題及不確定性下,僅有多個重量級運動賽事可為經濟或民眾心理帶來若干激勵。因此,各界切勿被預測數據的成長假象所惑,對2016年全球經濟仍應謹慎應對為宜。
閱讀全文
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面臨的挑戰
來源: BBC中文網 — 2015年12月23日為期四天的2015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落幕,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旗下的微信公眾號「俠客島」專門撰文提醒,雖然每年年底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是常態,但和往年兩、三天的會期不同,今年的會足足開了四天。
閱讀全文
中國經濟既依賴國內政策也受制外部環境
來源: 余永定 — 2015年12月22日2016年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在北京舉行“大國圖新 重啟增長”,經濟界精英共同探討中國經濟改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余永定演講表示,2016年將是中國開始實行“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在未來五年中,全球經濟可能會繼續改善,但也可能會出現反覆,作為已經完全融入世界經濟的第二個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僅依賴中國國內的經濟政策,而且也受制於外部經濟環境,為了趨利避害,必須對未來數年中國經濟可能面對的外部風險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