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型
- 背景說明
-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 新聞導覽
-
外籍藍白領勞工 大鬆綁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5年12月03日攬才另闢綠色通道!行政院會今(3)日將通過鬆綁外籍白領、藍領和僑外生等三大類在台工作限制,其中工作9年以上外勞可採評點制,申請轉為「外籍藍領技術人才」留台,可不受留台12年大限。政院預估一年可因此多招募,或留下6、7,000名外籍人才。
閱讀全文
島國心態 難入區域整合
來源: 周志杰,中國時報 — 2015年12月03日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於馬習會後訪台,聚焦於政治敏感性較低的兩岸文化創意及養老產業的發展合作,並宣示支持兩岸青年創新交流,卻亦感嘆兩岸服貿協議未獲通過。言下之意是惋惜台灣較具優勢的產業無法在前進大陸上搶得先機,若各方仍將其言談視為軟性統戰而嗤之以鼻,則日前南韓國會批准中韓FTA並宣示爭取在年內生效、中港簽署CEPA架構下的服貿協議,就不能不較理性地加以關注。
閱讀全文
中國製造業放緩,焉知非福
來源: FT中文網 — 2015年12月03日中國在上個季度實現了近7%的年化增長率目標,但數字無法告訴我們全貌。中國的經濟困境遠沒有過去。中國官方的製造業活動指數再度大跌,降至2012年以來最低水平。有些投資者預計中國政府為此將推出更多刺激政策,這種可能性在亞洲各地股市引發一波樂觀情緒。但刺激性的經濟處方或許是錯誤的。
閱讀全文
外資為什麼見到臺灣就拐彎?
來源: 林建山,風傳媒 — 2015年12月02日臺灣的「投資旱渴症」(in time of investment dearth)正在持續惡化,已嚴重銷蝕整體經濟成長動能,值得大家戚憂擔心。資金外逃,加上外人外資企業廠商之卻步不來投資,是造成過去二十臺灣經濟放緩,對外競爭力衰退,以至2015年經濟勢必定出現保一不保難局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閱讀全文
中韓FTA 韓國會通過
來源: 工商時報 — 2015年12月01日在韓國朝野共同力促下,原訂上周進行表決的中韓自貿協定(FTA),昨(30)日在韓國國會以逾7成贊成票數表決通過,中韓FTA批准案有望今年內生效。經貿專家認為,從協議開放程度來看,1至2年內對台灣的影響仍不大。
閱讀全文
貨貿關鍵期
來源: 范世平,中國時報 — 2015年12月01日兩岸貨貿協議第12輪談判在11月23日結束,有相當明顯的進展,雙方就文本部分大致達成協議,接近85%左右。第13輪談判預定12月中旬舉行,是否能完成協議的簽署,備受關注。
閱讀全文
中國擁抱“供給經濟學”
來源: 劉勝軍,FT中文網 — 2015年11月26日凱恩斯曾言:“真正危險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一旦失去正確的理念,經濟政策就會迷失在無知、短視與利益的糾結之中。11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從需求管理向供給管理的重大轉向,中國經濟轉型有望迎來實質性突破和轉折。
閱讀全文
為台灣低生育率 想方設法
來源: 單驥,工商時報 — 2015年11月25日生育率低、人才外流及僵固的勞工法規,是當前台灣人力問題的三大挑戰。如何因應是須要大家共同關心、共同面對。首先就生育問題來說,目前台灣的生育率約0.9%是過低太多,馬總統也早說過,「這已是國安問題的層次了」,然,反觀大陸在政策上已正式開放二胎化了,我們這,在生孩子的這件事上,現今仍拿不出一個像樣、有效的對策。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
- 基金會關注
-
基金會相關活動
活動日期
活動名稱
2017.09.02 2012.07.14
2012.07.15
2012.07.21
2012.07.22
-
完整大小的圖檔: 5.6 KB |檢視
下載